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雅鲁藏布江——象泉河沉降带沉积岩相带的划分和沉积模式



编号 zgly0000001159

文献类型 汇编论文

文献题名 雅鲁藏布江——象泉河沉降带沉积岩相带的划分和沉积模式

作者 王连城  王东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母体文献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年份 1980 

出版信息 北京:中国科学院,1980.5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讨论会  论文集 

文摘内容 雅鲁藏布江——象泉河沉降带位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两大山系之间。它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100多公里。本沉降带内出露的沉积岩层主要为中生界和新生界,其间分布有一条蛇绿岩带。
根据沉积岩的岩性及岩类组合特征、所含生物化石和火山物质的情况,并考虑到构造运动的背景和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因素,将本沉降带从南到北划分为六个沉积岩相带:类复理石岩相带,半深海——深海砂页岩岩相带,滑塌堆积岩相带;深海沟放射虫硅岩岩相带,复理石岩相带和磨拉石岩相带。各岩相带均呈东西向狭长带状从南到北有规律地分布。
本沉降带大规模的沉积作用开始于中生代的晚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各沉积岩相带相继形成,古特提斯海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断变化,最后完全消失而变成陆地,进而被抬升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沉积作用的这种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三叠纪至早侏罗世类复理石形成阶段;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砂页岩系形成阶段;晚白垩世复理石和深海沟放射虫硅岩形成阶段;晚白垩世中、晚期滑塌堆积形成阶段;白垩纪末期至中新世磨拉石形成阶段。
这种沉积作用的演化和上述各沉积岩相带的形成,是与印度板块不断地向北漂移,洋壳向北面欧亚陆壳之下俯冲并最后使南北两大陆块碰撞的构造运动紧密相关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