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2679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作者
罗旭玲
王世杰
白晓永
谭秋
冉晨
陈欢
习慧鹏
陈飞
操玥
吴路华
李汇文
钟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普定喀斯特研究综合试验站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流域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1,41(2)
页码
680-693
年份
2021
分类号
Q94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坡度
地理探测器
生态保护区
石漠化
文摘内容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西南八省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NDVI)、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地表反照率(Surface Albedo)和坡度(Slope)数据,借助ArcGIS等软件平台,分析石漠化在不同的坡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区内的变化。结果显示:(1)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是西南主要的石漠化类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石漠化发生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贵州,其次为云南和广西。(2)从不同土地利用来看,2000—2015年间无石漠化面积最多,潜在石漠化次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用地上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少,但是极重度石漠化在其他用地上的发生比例很大,平均在11%左右。(3)从不同坡度来看,石漠化严重程度不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坡度6°—25°之间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大。(4)从生态保护区来看,2000和2015年西南喀斯特生态保护区是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为27481.86 km^(2)和21738.65 km^(2)。最少的是大别山山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从变化量来看,增加最多的是三峡库区,增加1641.22 km^(2),减少最多的是西南喀斯特生态功能保护区,减少5743.22 km^(2)。(5)利用NPP、NDVI、地表反照率和坡度能较精准的反演石漠化,其反演权重依次为0.33、0.42、0.15和0.1。研究时段内,西南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