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74721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张国  郑春燕  李钰飞  韩雪梅  杨广斌  逯非  王效科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3,43(1)

页码 432-440

年份 2023 

分类号 S15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土壤生物多样性  生物学指标  石漠化  真菌  线虫 

文摘内容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具有土层薄和土被不连续等特征的生态脆弱区,人为过度干扰和土地不当利用导致了生境退化甚至石漠化的发生。从“九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为了有效抑制并逆转石漠化趋势,生态修复措施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从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微节肢动物、蚯蚓和线蚓等方面,综述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喀斯特生境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高于非喀斯特生境,原因是喀斯特具有较高的土壤pH和钙含量;(2)与非喀斯特生境相比,喀斯特生境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差不大而个体密度较低;(3)石漠化过程伴随着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多样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也呈现降低趋势;(4)生态修复促进植被正向演替,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类活性逐渐上升,真菌/细菌生物量比值增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增加,有利于土壤固碳和生态修复。因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适合指示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修复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建议:(1)在传统分类鉴定基础上,结合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完善生态修复的土壤生物学指标;(2)加强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修复过程的功能研究;(3)建立长期野外生态试验观测站,从真实时空尺度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修复的响应,以及和地上植被关系。这些研究有助于明确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以促进石漠化的生态修复效果。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