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4000aBP以来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变异性



编号 zgly000160325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4000aBP以来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变异性

作者 王芳  张小雷  杨兆萍  栾福明  李宝富  熊黑钢  王昭国  时卉  吴文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丽水学院商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母体文献 中国沙漠 

年卷期 2015年04期

年份 2015 

分类号 K878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文化遗址  半方差函数  空间插值  时空分布 

文摘内容 采用GIS和半方差函数、空间插值等地统计学方法,对夏朝以来(分为夏朝-西周、春秋-秦朝、西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6个阶段)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历史时期6个阶段的文化遗址数量和出现频率变化呈倒V型变化,两者均在夏朝-西周达到最小值(3个和0.23个/100a),而最高值则分别出现在西汉-南北朝(422个)和春秋-秦朝(60.04个/100a);遗址空间格局经历了双中心-多中心-连片化-双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演变过程,并由前3个阶段的东高西低演变为后3个阶段的西高东低,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空间重心的转移。(2)文化遗址在夏朝-西周时期空间负相关性较强,春秋-秦朝、清朝-民国时期正负相关并存,其余3个阶段则随空间距离增加正相关性逐渐降低。(3)文化遗址在后4个阶段比前2个阶段自相关变化尺度大,块金值和基台值变化均呈倒V型,隋朝-唐朝和宋朝-元朝-明朝属于中等自相关,其余4个阶段呈强烈自相关。(4)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与政治中心变迁、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社会稳定性、政权更迭等是影响研究区遗址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的最重要人文因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