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吉林省森林植被固碳现状与速率



编号 zgly000152862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吉林省森林植被固碳现状与速率

作者 范春楠  韩士杰  郭忠玲  郑金萍  程岩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林学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吉林省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6年04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718.5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林下植被  含碳率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速率  分布格局 

文摘内容 通过对吉林省森林植被的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以及植被样品含碳率测定,结合吉林省2009年和2014年森林清查数据,估算了区域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在不同林分和同类林分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不足乔木层生物量的3%,灌木植物的生物量略高于草本植物和幼树。不同林分类型的乔木含碳率介于45.80%–52.97%之间,整体表现为针叶林高于阔叶林;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为39.79%–47.25%和40%左右。吉林省森林植被碳转换系数以0.47或0.48更为准确,若以0.50或0.45作为植被的碳转换系数计算碳储量,会造成±5.26%的偏差。吉林省森林植被不仅维持着较高的碳库水平,而且极具碳汇能力;2009年和2014年碳储量分别为471.29 Tg C和505.76 Tg C,累计碳增量34.47Tg C,平均每年碳增量6.89 Tg C·a–1;碳密度由64.58 t·hm–2增至66.68 t·hm–2,平均增加2.10 t·hm–2,固碳速率0.92 t·hm–2·a–1。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增长主体是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和阔叶混交林,合计碳增量占总体的90.34%。受植被发育引起的生物量增长、林分龄组晋级以及森林经营所引起的面积变化影响,各龄组植被碳增量为幼龄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表现为负增长;固碳速率为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市/区分布整体表现为自东向西明显的降低变化;碳增量以东北和中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固碳速率整体以南部的通化地区和白山地区相对较高,中部的吉林地区和东部的延边地区次之,西部的白城地区、松原地区等地呈负增长。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