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7488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母体文献 中国农业科学
年卷期 2006,39(2)
页码 389-397
年份 2006
分类号 S823.85 Q943
关键词 牦牛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文摘内容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 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 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 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 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 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 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 为0.6883, 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 为0.6317; 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 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 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 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 为1.506; 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 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 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 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 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