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探讨



编号 zgly000054152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探讨

学科分类 220.99;林学其他学科

作者 牛俊杰  赵景波  王尚义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母体文献 地理研究 

年卷期 2007,26(4)

页码 773-781

年份 2007 

分类号 S793.601 

关键词 土壤干燥化  人工林  生态恢复  汾河上游 

文摘内容 以汾河上游环境生态重点治理县静乐、娄烦和岚县的近30年主要人工林杨树、杏树林为例,在14个采样点分别取0-600cm深度共820个土壤样品,测得各取样点土壤水分数据序列,分析不同林龄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地点生长期内的耗水情况。研究得出:娄烦10a龄杨树林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89%,娄烦20a杨树林地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7.88%,岚县18a龄杨树林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7.27-8.83%之间,静乐30a龄杨树林阳坡200-57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02%、阴坡200-400cm为9.72%。表明:静乐、娄烦和岚县人工林各土壤剖面均存在干燥化现象,有中度或轻度干层发育。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干层发育具有普遍性,发育深度一般达到了600cm或更大深度。该区干层发育的自然现象,是降水量较少决定的。地形、植被等对干层发育有重要影响,梁峁地段人工林干层强于低洼冲沟地段,阳坡强于阴坡。从植被的适宜性角度提出汾河上游流域区作为生态建设重点地域,应遵循演替规律,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轻度干层发育区可以发展较为耐旱、低耗水的人工林;在中度干层发育区应先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水分条件改善后再恢复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本研究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