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编号 zgly000071029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学科分类 220.2510;森林测计学

作者 布仁巴音  徐广平  段吉闯  常小峰  张振华  汪诗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广西植物 

年卷期 2010,30(6)

页码 760-769

年份 2010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初级生产力  放牧  气候变化  退化草甸恢复 

文摘内容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m2,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嵩草草甸是高寒草甸的主体,包括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这5类高寒草甸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54.2、422.4、445.1、227.3和368.5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389.6、3548.3、11922.7、4439.3、5604.8g/m2,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0.55、10.15、27.82、14.82和15.21,远大于IPCC(2006)报告中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的默认值(2.8±95%)。地下生物量对气候变化和放牧的反应比地上生物量更敏感,干旱和重度放牧均降低了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在极度退化状态下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2。对于轻度和中度退化的高寒草甸应以围封禁牧为主要恢复措施,但如果结合补播和施肥,则恢复速率会加快;对于重度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由于草地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极低,仅靠自然恢复很难进行恢复或需要的年限很长,所以必须采用人工重建的措施,并结合毒杂草防除和施肥等措施进行恢复,通过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的措施予以重建。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