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半干旱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人工植被2010—2015年间群落动态



编号 zgly000163644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半干旱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人工植被2010—2015年间群落动态

作者 赵冰清  郭东罡  白中科  赵中秋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8年06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Q948.15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群落动态  死亡  增补  径级结构 

文摘内容 植被恢复是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但对于人工恢复植被生态过程的理解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基于2010和2015年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1 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植被5年间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不大,1个树种因死亡而消失,新增1个树种;刺槐的重要值大幅下降,而榆树的重要值增长较快,群落优势种由刺槐变为榆树;样地中树木胸径(DBH)≥1 cm的独立个体数由2125株增至3531株,其中死亡768株,新增2174株;每年死亡率和增补率分别为8.97%和19.13%;死亡量最大的树种是刺槐,增补量最大的是榆树;群落总的胸高断面积由6.92 m2·hm-2增至8.63 m2·hm-2,其中刺槐的损失量和新增量均最大;树木的胸径年平均生长速率随着径级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群落整体的径级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小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大,大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小;不同树种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基本类似于2010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3个主要树种的种群大小变化率都超过5%,均属于快速变动的种群,其中以刺槐的降幅最大(-10.36%),榆树的增幅最大(39.39%)。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