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编号 zgly000174301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傅伟  杜虎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母体文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22,42(9)

页码 115-126

年份 2022 

分类号 S718.54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物种多样性  重要值 

文摘内容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可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