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1200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滨海滩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垂直分布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东台市林场
母体文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 2020年04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易氧化碳 土地利用类型 滩涂围垦
文摘内容 【目的】近年来,滨海滩涂已成为人类围垦开发的主要区域。围垦,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别是对围垦活动比较敏感的活性有机碳,因此研究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与差异,能够为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湿地,了解围垦区的土壤碳循环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江苏东台沿海滩涂围垦区林地、旱地及水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光滩土壤作为对照,分层采集不同剖面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易氧化碳(easily oxidized carbon,EOC)含量的变化特征及与土壤基本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C含量呈先增(0~40 cm)后减(≥40~100 cm)的趋势;土壤MBC和E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呈现显著阶梯式下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同一土层,除了DOC含量表现为光滩显著大于林地、旱地和水田外,MBC和EOC的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林地、水田、旱地、光滩。②随土层深度的增加,DOC和MBC分配比例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光滩中无明显变化规律,林地、旱地和水田均先增后减,EOC分配比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则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0~40 cm土层,林地、旱地和水田的有机碳活性组分分配比例均显著低于光滩,40cm以下,各分配比例没有呈现一致的规律。③土壤MBC和EOC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且二者均与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土壤DOC含量则与各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人为的农业耕种措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其中,林地和水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较多,尤其林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能发挥更大的碳汇功能。水田降低p H效果最佳,故在围垦初期,人类耕作活动以水田为主可快速脱盐脱钙,进而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滨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可能显著改变原有湿地碳循环的路径与模式,故应该充分考虑滩涂围垦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