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编号 zgly000139015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作者 王莹  阮宏华  黄亮亮  冯育青  齐艳 

作者单位 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苏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站  吴江市农林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0年04期

年份 2010 

分类号 S154 

关键词 围湖造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碳  颗粒有机碳 

文摘内容 围湖造田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林地,其0~10、10~20、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为573.38±18.28、335.52±53.35、109.33±4.86mg.kg-1,为香樟林对应土层的2.07、2.02、1.39倍,水杉林对应土层的2.26、2.79、2.01倍,毛竹林对应土层的1.89、2.10、1.21倍,说明农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农田与林地相比无显著差异。围湖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1.22%~3.03%、10.56%~30.64%)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3.43%~17.28%)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对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