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编号 zgly000143324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吴发启  张艳云  于小玲  蒋碧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2年20期

年份 2012 

分类号 S714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氧化活性有机碳  固碳效应 

文摘内容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库及其活性组分密度随退耕时间、土层分布及相对比例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00 cm深土壤碳库在退耕10a时仅柠条林地碳库未比坡耕地显著增加,但退耕20—40a3种林地比退耕10a时都已有显著增加,且增幅均为刺槐>沙棘>柠条,其中总有机碳的最大增幅分别达到90.92、27.87、14.89Mg/hm2,活性有机碳的分别达到30.28、10.51、9.67 Mg/hm2。各还林地碳库增加在退耕10a时主要来自0—40 cm浅层土,而40—100 cm深层土碳库到退耕20a起才开始显著增加。对比退耕10a时,到退耕40a时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0—20 cm表层土分别平均累积了35.4%、27.9%、27.1%的总有机碳,20.2%、45.1%、23.1%的活性有机碳,而20—100 cm各土层间对碳库累积比例大小变化无一致规律,平均每20 cm厚土层累积了17.4%的总有机碳和17.6%活性有机碳。并且相比坡耕地,各林地均使100 cm深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改良了碳库质量。综上分析,长期退耕下3种林地固碳效应有明显差异,以刺槐林地碳累积效应较强。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