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中华稻蝗不同龄期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编号 zgly000163918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华稻蝗不同龄期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作者 胡鑫  潘晓丹  周斌灵  王奇美  陈佳航  王海瑞  白义  唐亿意 

作者单位 浙江省植物进化生态学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台州学院  台州学院生态研究所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应用昆虫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3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435.112.4 

关键词 中华稻蝗  龄  个体发育  几何形态测量学 

文摘内容 【目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个体发育中经历体型渐变发育过程,随着龄期增加,一些功能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并执行相应的功能。研究中华稻蝗的个体发育规律,对于充分认识蝗虫体型的形成规律,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不同虫龄的中华稻蝗身体结构的发育过程,探讨各器官结构的形成规律以及其功能的实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不同龄的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大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虫龄的增加,各结构呈线性增大。PCA法和薄板样条法结果表明后翅从4龄到6龄,翅型结构呈渐变规律,成虫时肘脉域变小,轭脉域及臀脉域扩大,后翅的形状随其功能的实现显著不同于翅芽时期。前胸背板、颜面和后足股节随虫龄的增加在PC1轴呈渐变规律,随着取食和运动能力的增强,前胸背板变得更加宽阔、颜面的颊侧更加宽大,后足股节更加细长。腹板的形状在低龄阶段差异不大,成虫时在后足股节的着生区大而且向外突出。【结论】中华稻蝗不同虫龄间在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等功能器官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龄期的增加,各功能器官的形态呈渐变规律,然而这些功能器官的形成并非等比例扩大,而是形成特定的形态来实现其功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