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0186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幼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山地学报
年卷期
2003,21(6)
页码
662-668
年份
2003
分类号
S718.5
关键词
森林重建
油松林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功能恢复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文摘内容
油松林是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地区河谷与中山段灌丛地上恢复重建的代表性人工林类型之一, 还缺乏深入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油松幼林, 通过2a的定位监测, 研究了油松林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1)与重建前的灌丛比较, 油松幼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重力水库容、土壤水向下渗透性速度、土壤通气度)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16%; 2)油松幼林林冠对降雨的拦截和再分配作用明显。雨量等级低, 拦截作用越大, 尤其是当降雨量小, 历时较长时, 截留率越高, 对降水的涵养比率越高。油松幼林生态系统能全部就地涵养全年降雨频率60%~70%的<10mm等级的雨量而不致产生明显的地表径流; 对于占全年降雨频率35%~30%的10~50mm等级的降雨量, 有至少30%~50%能被油松林生态系统就地涵养; 3)重建的油松幼林林下土壤平均侵蚀模数36t·km^-2·a^-1, 灌丛地表为713t·km^-2·a^-1, 分别比裸地少99.55%和91.09%, 而同期灌丛地表平均径流模数有38.90×10^4m^3·km^-2·a^-1, 油松幼林为7.23×10^4m^3·km^-2·a^-1, 分别比裸地减少79.47%和99.96%, 油松林重建基本控制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4)油松林重建明显降低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夏季降低的效果明显强于秋季。油松林内与林缘灌草丛5cm层土温较裸地分别平均降低了4.4℃和3.8℃; 5)油松林内湿度较林缘空旷地增加了4~9个百分点(5~10月), 平均高6个百分点; 而林内空气温度较空旷地平均低0.35℃2(5~10月)。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上游地区油松幼林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