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秦王川湿地不同密度柽柳枝-叶性状及其光合特性



编号 zgly000157326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秦王川湿地不同密度柽柳枝-叶性状及其光合特性

作者 赵连春  赵成章  陈静  王继伟  李群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5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793.5 

关键词 功能性状  光合特性  秦王川湿地  不同密度  资源利用 

文摘内容 枝、叶是植物的两个重要功能器官,密度制约下其异速生长关系不仅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表现,也是植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柽柳是干旱区湿地的主要植物之一,密度制约下其小枝与叶的异速生长关系对于理解干旱区湿地环境下植物的资源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兰州市秦王川干旱区湿地,将柽柳(Tamarix gansuensis H.Z.Zhang)种群分为Ⅰ(0.1—0.35棵/m~2)、Ⅱ(0.35—0.6棵/m~2)和Ⅲ(0.6—0.85棵/m~2)3个密度梯度,应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法,研究了不同密度下,柽柳当年生小枝长度与叶面积、叶数量的生长关系及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柽柳种群密度的增加,群落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pH值和电导率逐渐减小;柽柳平均高度、郁闭度、枝长度和叶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冠幅、基径、分枝角度、叶数量和光合有效辐射呈逐渐减小趋势;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先增加后减小。枝长度与叶面积、叶数量在不同的密度梯度下显著正相关(异速斜率k>0,P<0.05),随着密度梯度的增加,枝长度与叶面积的回归斜率逐渐减小(异速斜率0.65≤k≤0.98,P<0.05),枝长度和叶数量回归斜率不变(异速斜率k=0.9,P<0.01),截距沿着y轴显著的正向移动(截距0.25—1.9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柽柳由较小枝长度、叶面积和较大分枝角度、叶数量的枝叶构建模式,发展为较大枝长度、叶面积和较小分枝角度和叶数量的垂直空间拓展模式并提高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反映了该物种在干旱区湿地环境中、密度制约条件下的表型可塑适应机制和资源利用策略。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