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编号 zgly000047047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唐国勇  彭佩钦  苏以荣  童成立  吴金水  黄伟生  朱奇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 2006,15(2)

页码 219-222

年份 2006 

分类号 S157.1  S153.621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  耕作土壤  洞庭湖区 

文摘内容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 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 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g/kg)〉一季稻水田(27.03g/kg)〉水旱轮作地(24.79g/kg)〉旱地(17.96g/kg), 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 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 尤其是旱作土壤。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