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71112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川西北高寒草甸蚁丘植物群落演替: 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学科分类
220.3020;森林昆虫学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年卷期
2011,33(2)
页码
191-199
年份
2011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蚁丘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优势度
植物功能群
高寒草甸
文摘内容
蚂蚁通过构建蚁丘, 提高了群落生境异质性, 影响群落物种组成, 甚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我们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调查了平地(非蚁丘, 即距离蚁丘4~5m的草地)和不同大小广布弓背蚁(Cam-ponotus herculeanus)蚁丘(小蚁丘、中蚁丘和大蚁丘3种, 平均面积大小分别为309.45cm^2、948.45cm^2、2124.90cm^2)上的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 以及每个物种的高度, 盖度和多度,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蚁丘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的优势种变迁及其机制。调查发现, 与平地相比, 天气晴朗条件下蚁丘的土壤温度在白天较高, 而在夜晚较低, 日变化的波动性较大; 蚁丘中心的相对湿度低于边缘, 更低于平地。群落结构分析表明, 不同大小蚁丘之间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 但是优势种变化明显。随蚁丘增大, 钩状嵩草(Kobresia uncinoides)的群落地位(重要值)逐渐上升, 小、中、大蚁丘上的次优种分别为拉拉藤(Galium aparine)、羊茅(Festuca ovin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蚁丘上禾草类优势度显著高于平地, 而杂草类优势度则显著低于平地。平地上菊科(Compositae)和毛莨科(Ranunculaceae)植物占优势, 蚁丘上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占优势。文中还讨论了蚁丘植物群落演替的可能机制, 以及蚁丘对整个草甸群落组成和动态的潜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