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号 zgly000053136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 李英慧  刘燕  关荣霞  魏淑红  杨光宇  周新安  张孟臣  杨春燕  朱保葛  李卫东  刘学义  徐冉  孙君明  朱申龙  赵团结  刘章雄  常汝镇  邱丽娟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油作物研究所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母体文献 作物学报 

年卷期 2007,33(10)

页码 1630-1636

年份 2007 

分类号 S635.1 

关键词 创新种质  育成品种  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文摘内容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