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机制分析



编号 zgly000156645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机制分析

作者 熊海波  白怀瑾  董陈文华  李娟  文建成  许红云  朱骞  张小玲  张慧鑫  汪琨璧  刘思琪  付亚雄  郭效琼  Sadia Nadir  李东宣  陈丽娟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  河南省濮阳市农科院  云南省高校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分子植物育种 

年卷期 2017年08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451 

关键词 杂草稻  起源  籼粳分化  InDel标记  红色果皮 

文摘内容 杂草稻泛指生长在稻田及其周边被视为杂草的稻株,在国内外不同生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有关中国河南省豫北地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状况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采集到的56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考察其生物学特征特性;利用RID14引物鉴定红色果皮Rc位点基因型并与表型比对;同时通过34对In Del分子标记检测籼粳分化,分析了该区域杂草稻的特性、遗传分化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大部分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的颖壳、多数无芒和红色果皮、易落粒、千粒重低,株高、分蘖、穗粒数与栽培品种有明显差异;(2)杂草稻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89.29%为红色或者褐色(由浅至深)、10.71%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红色果皮杂草稻在Rc位点均无14 bp缺失;(3)InDel标记和籼粳分化分析表明:56份杂草稻中有44份是典型籼型杂草稻、5份为籼型杂草稻、3份为偏籼型杂草稻、4份为中间型杂草稻,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小;通过聚类分析,56份杂草稻中的92.86%的属于籼型杂草稻,7.14%属于中间型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推断,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的发生,可能主要经由曾经种植过的籼粳栽培品种杂交而产生,或者是种植的杂交品种收获后落粒的后代去驯化而产生。本研究为黄河流域豫北地区杂草稻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