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油橄榄孔雀斑病研究:1、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编号 zgly000104221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油橄榄孔雀斑病研究:1、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作者 陈守常  张金钟  张丽珠 

作者单位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林业试验场 

母体文献 植物病理学报 

年卷期 1981年03期

年份 1981 

关键词 油橄榄孔雀斑病  分生抱子  潜育期  侵染来源  内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  最适温度  分生孢子萌发  消长规律  截形 

文摘内容 1974年,在重庆油橄榄园初次发生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为环黑星霉属的Spilocaea oleaginea(Cast.)Hugh.(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分生孢子梗烧瓶状,基部膨大,颈端有圆柱状环痕,灰褐至深褐色;分生孢子黄褐色,短倒棒状,典型双胞,截形基部,大于20.36×9.33微米。分生孢子萌发进程较长。在水滴中萌发仅6.48%;1%菊萄糖液滴萌发最高,为57.55%。测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6~28℃,最适温度为16~20℃。16~20℃接种时,潜育期最短,12天,7~11℃潜育期延长至30~39天。可以认为,此菌属于温度偏低的真菌。在一年之内,病斑上均有分生孢子存在,其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越冬、越夏,作为初次侵染来源。园内分生孢子年周期出现两个数量高峰:6月上旬~7月上旬和10月上句~11月上旬,从而形成春、秋发病期。在适温下,分生孢子消长规律取决于相对湿度和降雨频度。通过45次1341块组织分离培养表明,分离较难,菌落生长极慢,40~55天,在病斑正面上产生灰黑绒色菌落;再经16~31天,首次成功获得一定数量的分生孢子。但在自然病叶病斑上分生孢子是大量的。由此可见,油橄榄孔雀斑病原菌是一种寄生性较强的真菌。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