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04994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油橄榄孔雀斑病研究:Ⅱ.侵染来源和发生规律
作者单位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林业试验场
母体文献
植物病理学报
年卷期
1983年01期
年份
1983
关键词
油橄榄
发生规律
病情指数
病害发生
叶部病害
侵染来源
发病期
雀斑
潜育期
病叶率
文摘内容
油橄榄孔雀斑病危害叶片,也侵害枝条和果实,为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经考察,全国植株感病率为73.34%,卡林品种居于首位,病株率高达98.58%,病叶率61.11%,病情指数39.08,引起植株大量落叶、枝枯、树体衰败。初次侵染来自树上越冬病叶和病枝上的分生孢子,经雨水溅滴进行株内重复侵染。株间传播为风夹雨方式。区域性传播是伴随苗木、穗条带菌结果。接种试验证明,在适温内,潜育期较短,16~21℃为12~16天,22~25℃为19天,高于或低于适温范围,则潜育期延长,7~11℃为30~67天,乃至5个月。7℃以下未见显病,26℃以上停止侵染。在周年内,重庆橄榄园病害出现两个高峰期。据观察病害有四个时期,即春叶发病期(5月上旬~8月中旬)、相对间歇期(8月中旬~9月中旬)、夏秋叶发病期(9月下旬~12月下旬)和相对休止期(1~4月)。年病害进程呈双峰式曲线型,在多雨年份为单峰式曲线型。此病历史性较强。在平均气温16~22℃,空气湿度80~85%以上,病害普遍流行。可以认为,油橄榄孔雀斑病是一种中温高湿性病害。从长年的和周年的病害进程研究,初步认为,油橄榄孔雀斑病系一种积累流行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