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50277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7,31(1)
页码 66-74
年份 2007
分类号 S153.621
关键词 沙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规律
文摘内容 测定了干旱沙区不同年限植被恢复区土壤0-5(包括结皮层)、5-10和10-20cm颗粒组成分布、土壤有机碳(Souk organic carbon, SOC)和全氮含量, 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分布中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变化与土壤SOC和氮含量间的关系, 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和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 SOC和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固存效应, 这种效应不仅表现在植被恢复的时间上, 也表现在土壤垂直分布上。植被恢复区SOC和氮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在垂直方向上呈降低趋势。土壤极细沙(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的时间和空间变异与SOC和氮有着相似的趋势。而沙粒含量(0.5-0.1mm)则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中极细沙粒(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分别与SOC和氮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而沙粒含量(0.5-0.1mm)与SOC和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从植被恢复或者荒漠化逆转角度阐明了干旱沙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的土壤保护性碳组分的增加是土壤碳储量汇功能增加的体现。在研究区域, 有机碳和全氮因土壤粘粉粒和极细沙而积累的定量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很好地预测, 从而为更好地估算荒漠化逆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碳汇量提供了依据。而植被恢复中土壤SOC和氮与土壤颗粒间的结论加深了荒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理解, 明确了我国广泛在干旱沙区实施区域治理对全球大气CO2汇的贡献。植被恢复过程中, 表征土壤肥力特征的SOC和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以及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增强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贡献。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 为探讨干旱沙区荒漠化逆转过程中植物种的选育和合理评价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