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



编号 zgly000158548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

作者 刘红  何青  GertJanWeltje  陈吉余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DelftUniversityofTechnology  FacultyofCivilEngineeringandGeosciences  P.O.Box5048  NL-2600GADelft  TheNetherlands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1年03期

年份 2011 

分类号 P333.4 

关键词 长江口  泥库  泥质区  沉积中心  粒度谱计算 

文摘内容 采用粒度谱的计算方法分析高浊度河口混合环境下悬浮泥沙和表层沉积物的交换过程,研究悬浮泥沙在河口—陆架系统的输移和归宿问题。分析表明:(1)大约有47%的悬浮泥沙沉积在长江口拦门沙海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超过50%的悬浮泥沙摆脱河口的束缚进入杭州湾以及向南沿浙闽海岸输运,122.5°~123°E是长江悬浮泥沙向东扩散的重要界限。本文提供的粒度谱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多种潮汐环境的泥沙输运和沉积的定量计算。(2)长江口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高交换区(交换率>0.6)主要分布在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附近海域,其中长江口外泥质区的交换率高达0.9以上,说明该区域悬浮泥沙大量参与供沙和造床过程。在10~100年尺度上,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存在着一个显著的沉积中心,其泥沙交换速率可高达2~3cm/a以上。(3)由于受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从长江口输出的大部分悬浮泥沙首先沉积在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随后在潮流的作用下向长江口、杭州湾和沿海岸向南输运,泥质区充当了长江口系统泥沙输运和入海泥沙向南输送的泥库。长江口泥质区既是长江入海泥沙向口外输送的泥沙汇,也是涨潮输入长江河口和杭州湾、浙闽沿岸泥质带的泥沙源。(4)由于长江口外余流向南槽口外汇聚,南槽口外含沙量较高,而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潮滩仍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上述水动力和地貌的综合分析证实了长江口外泥质区的泥库效应。在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的背景下,泥库对河口地貌发育的贡献明显;随着流域减沙的不可逆转,口门附近的泥库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向河口系统供沙的功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