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游客吸引半径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较



编号 zgly000158146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游客吸引半径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较

作者 包战雄  袁书琪  陈光水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地理科学 

年卷期 2012年10期

年份 2012 

分类号 X502  F592 

关键词 碳排放  旅游交通  旅游景区  低碳旅游 

文摘内容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环节。选择具有不同游客吸引半径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太姥山山岳景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客交通的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游客吸引半径增加,人均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虽然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亦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但人均旅行距离的增大则是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在350 km以内,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随距离增加变化不明显或略微下降;而350 km以上,两者均随距离增加而急剧增长,这与距离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关。从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看,350 km大致可作为中途和长途旅行划分的界线。3个景区的年碳排放总量大小顺序为:武夷山>太姥山>福州森林公园,平均碳排放密度则表现为武夷山>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各景区长途旅游者和乘坐飞机旅游者均占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大部分,且其比例随景区游客吸引半径的增加而增多。因而减少长途旅行和乘坐飞机次数是降低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