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34876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盐度和温度对北美海蓬子在厦门海区引种以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学通报
年卷期
2008年05期
年份
2008
分类号
S565.9
关键词
北美海蓬子
盐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温度
文摘内容
研究了厦门海区盐度和温度对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 bigelovii)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蓬子种子对温度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在15°C时发芽率最高(94%),但萌发指数最低,而在20°C时萌发指数最大;在盐度5g.L-1时种子具有最高的发芽率和萌发指数,在盐度50g.L-1时仍有13.3%的发芽率,并且各种盐度处理下逐日萌发指数均能在2天内达到最大。盐度10-20g.L-1最适宜幼苗生长,高盐(>30g.L-1)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含水量和根系活力下降,并且根的盐敏感程度大于茎。在不同盐度处理下,北美海蓬子适应一种新的耐盐机制,在无盐(0g.L-1)和高盐(40g.L-1)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e,POD)这2种酶蛋白对盐离子效应敏感,起主要的抗氧化作用;相反,生长在适宜盐度范围(10-30g.L-1)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维持较高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北美海蓬子适宜在沿海滩涂环境条件下生长,有望作为一种抗盐耐海水蔬菜加以开发和利用,并进一步在污染海水净化修复中发挥可能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