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华南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编号 zgly000172092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华南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作者 马东方  袁再健  吴新亮  廖义善  黄斌  郑明国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工程中心  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5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7.43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溶解性有机碳 

文摘内容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区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区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质的积累。荒草地和木荷林地0.25 mm粒径以上的团聚体在上、中坡位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林下植被生物量较高的木荷林地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木荷小区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10%,19.58%,23.20%;几何平均直径(GM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00%,19.54%,22.23%,表明在花岗岩侵蚀区林地空间结构较好的林草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