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RS/GIS和AHP—GPCA模型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综合评价



编号 zgly000073449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RS/GIS和AHP—GPCA模型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综合评价

学科分类 220.2530;林业遥感

作者 张继承  潘新春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 

母体文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 2011,33(4)

页码 434-440

年份 2011 

分类号 X87 P66 

关键词 AHP—GPCA模型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环境变迁  综合评价  青藏高原 

文摘内容 运用层次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结合的综合统计评价模型(AHP-GPCA模型), 以县域和流域为评价单元, 以气温、降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冰川密度、湿地密度、湖泊率、人口密度、荒漠化率等数据为评价指标基础, 基于GS/GIS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00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进行综合评价, 并探讨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总体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00年,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较为剧烈, 重度中度恶化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1.8%, 轻度恶化面积占14.5%, 好转的地区面积占13.5%, 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总体恶化, 仅有部分县域生态环境好转; 依据全局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三个主成分分别是荒漠化、冰川密度和NDVI, 其累计贡献率超过70%, 基本能够代表最初获取的8个指标; 生态环境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流域主要在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以及环青海湖地带, 恶化最为严重的流域为格尔木地区, 生态环境好转程度最大的流域为藏东南地区; 青藏高原环境变迁呈现由边缘地区向腹地恶化的多层次结构, 并呈现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的特征, 其中生态环境转好的县域多分布在冰川较为集中的地区, 反映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00年在冰川变迁影响下部分县域的局地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变化的复杂性。最后探讨了Rs/GIS和AHP_GPcA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优势, 认为该方法兼顾了评估主客观权重, 减少了信息重复, 使结果具有直观化的特点。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