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河三角洲盐生植被演替对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4849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三角洲盐生植被演替对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王娟娟  王倩  姜爱霞  裴振  王晓凤  郭笃发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5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Q948.113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生植被  土壤真菌  功能多样性  Biolog-FF技术 

文摘内容 探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是理清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步骤。采用Biolog-FF微孔板培养法,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盐生植被下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每孔平均吸光值(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现为白茅>罗布麻>柽柳>马绊草>光板地,20~40cm土层则表现为白茅>马绊草>柽柳>罗布麻>光板地,即随盐生植被正向演替,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的香农-威尔指数H、丰富度指数S和辛普森指数D按演替顺序均有显著提高,同一样地不同土层中,除马绊草群落,其余样地的3种指数均表现为0~20 cm>20~40cm,说明盐生植被正向演替过程改善了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群落中常见物种的优势度。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吸光值、真菌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土壤有机质、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显著促进了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土壤含盐量则显著抑制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P<0.05);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纤维醇、鸟氨酸和D-甘露醇等是0~2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D-山梨醇、丙三醇和L-天冬氨酸等则是20~4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表明糖类、醇类和酸类是控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发生差异的主要碳源。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关系的结果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恢复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