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7030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夏秋季生境选择
作者
戴建洪
戴强
张明
张晋东
李成
刘兵
刘志军
王跃招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5,26(3)
页码
263-271
年份
2005
分类号
Q959.5
Q958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高原林蛙
倭蛙
岷山蟾蜍
生境选择
文摘内容
2004年8—9月在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先设置16个50m×50m的样地, 再在每个样地内分25个10m×10m的样方, 测量每个样方中的12个生境因子(牧场性质、草本高度、草本盖度、牛粪数量、鼠兔洞口数量、鼢鼠土堆数量、地表温度、地表湿度、土壤温度、离小型水体距离、离大型水体距离、离道路距离)。结果表明: 这3种两栖类均偏好离溪流、水塘等小型水体距离较近(≤100m)、离河流、湖泊等大型水体距离较远(>1000m)、适度放牧(牛粪数量1-20)以及无鼠兔(Ochotona sp.)洞口的生境。通过比较, 发现高原林蛙和倭蛙显著选择夏牧场、草本高度5.1-10.0cm、离小型水体0-50m的生境, 显著不选择鼢鼠土堆太多(>10)的生境; 岷山蟾蜍对牧场性质、离道路距离无显著选择性, 显著选择草本高度>20.0cm、离小型水体51—100m的生境, 不选择无鼢鼠土堆的生境; 高原林蛙显著选择离道路>50m的生境; 倭蛙显著选择离道路0—50m的生境。3种两栖类在生境选择上产生了一定的分离, 表明各自有着特殊的生境需求。判别分析表明, 牧场性质、草本高度、地表湿度、土壤温度、鼢鼠土堆数量、离大或小型水体距离、离道路距离是区别3种两栖类生境选择的重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