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全力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



若尔盖花湖之眼 纳么玖摄


若尔盖县哈秋湖栖息的黑颈鹤 纳么玖摄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顾海军摄


若尔盖花湖水天一色 张萌摄

  盛夏八月,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最美的时节。
  记者一行人沿着248国道一路西行,在这里,黄河与其一级支流白河汇合,形成了S形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的壮美景观。再向北行,来到若尔盖花湖,在无边的茵茵草滩和七色花海间,鸥翔鹤舞,水天一色,宛若镶嵌在草原上的蓝宝石。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以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最美湿地”之称。
  近年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为契机,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要方向,采取护湿还水、禁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
  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若尔盖湿地因保护而更显生机,正全力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最美湿地国家名片,实现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
  生态修复保护黄河上游“蓄水池”
  作为我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黄河、长江两大河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对黄河流域补水量占黄河全流域水量的8%,担负着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
  若尔盖湿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使其成为黄河上游的“蓄水池”。
  泥炭又称泥炭土,是地上植物的“遗体”,经过数千万年的堆积,在低温厌氧条件下,无法分解而形成特殊有机物。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站长顾海军介绍,泥炭就像浸透了水的“海绵”,其最大功能就是蓄水,1吨干物质泥炭可蓄8吨水。在若尔盖,最深的泥炭地厚度达20多米,平均厚度为2—3米,泥炭储存量达19亿吨。
  单从数据来看,若尔盖泥炭储存量十分可观,但不容忽视的是,泥炭的形成非常缓慢,不仅要有适宜的水热条件,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若尔盖的泥炭堆积速率为平均每10年1厘米,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泥炭地,需要历经数千年之久,一旦泥炭地被排干,其破坏将是不可逆的。”顾海军说。
  湿地生态本就脆弱,受地质地形条件、气候、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湖泊萎缩、草地沙化、超载过牧等矛盾突出。
  顾海军向记者展示了近50年若尔盖湿地年均气温和年降雨量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当地每10年温度增加0.23摄氏度,降雨量虽保持相对稳定,但秋季降雨量在下降。
  “恢复高原湿地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水的问题。”在顾海军看来,管理水的问题一方面要把载畜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要通过修筑沙土坝、水泥坝、木板坝等扎堵方式使水留在沟渠中,减少水土流失,当水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进一步增加湿地植被的盖度。
  近年来,若尔盖湿地管理局按照“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控鼠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方针,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势头。目前,保护区完成季节性限牧还湿1.96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4.27%,黄河含沙量较2018年下降21%,沙化年递增率首次出现负增长。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就是生态趋好的具体体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对记者说,“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9种增加至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25种增加至4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保护区的监测数量从1997年400余只已增至2000只。”
  湿地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保护湿地,仅靠扎流、堵截等生态修复措施还不够。若尔盖县地处全国第二大草原阿坝黄河大草原,是川西北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牦牛是当地牧民主要收入来源。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沙化,如何统筹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若尔盖探索出一条“轮牧+补饲+圈养”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技术,即通过“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养殖方法,并配套暖棚、巷道圈、电子秤、种草基地等牧民生产、生活必要设施和设备。
  索郎夺尔基介绍,“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的特色在于放牧这一环节,将过去无节制的自由放牧改为适时适量放牧,有效减少草原踩踏破坏和牧草浪费。
  在距离花湖不远的牧民家,在政府支持下,牧民建起了生态农场。“传统模式下1.67公顷草场才能养活一头牦牛,通过‘三结合’方式,只需0.53公顷草场,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放牧时间和牛羊啃食量减少,草场得到了更多休养生息机会,这也是保护湿地的一种途径。”索郎夺尔基说,现已成功培育757户养殖示范户,促进每户示范户年均增收4.5万元,天然草场食用量减少60%。
  除此以外,若尔盖还针对性地采取核心区牧户一次性补偿、季节性限牧还湿补偿、禁牧还湿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等模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人人都应是湿地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若尔盖湿地管理局紧扣“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专题宣讲”等主题开展线下宣传,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管护群和电子屏等开展线上宣传。
  如今在若尔盖,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了湿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
  索郎夺尔基介绍,由于一些草场施行禁牧措施,为了保障牧民生活,他们设置了管护员和湿地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并强化监督管理和业务培训,建立“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模式,确保保护区内无重大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和行为发生。
  随着若尔盖湿地生态日趋向好,当地以建设“世界最美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发展文旅产业成为绿色富民的新途径。
  时值盛夏,与平原内陆地区的景象不同,在凉爽的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牧场,6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的金黄色花海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览拍照。
  据油菜花基地生产工人介绍,这是当地打造的“油菜花”观赏知名旅游地、高原春油菜生态旅游环线,每年这里都会新设计一处大地艺术景观。今年他们在油菜花田上设计了北京天安门的图案,并写上了“站在草原望北京 心中感恩共产党”的标语。
  近年来,当地持续做优做强油菜产业,不仅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还让冬闲田变增收田,预计今年白河牧场油菜籽产量将达1000吨。
  “湿地管理局监督优化生态旅游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使生态旅游活动在保护区内合法合规开展,在促进牧民转产增收的同时夯实生态本底。”索郎夺尔基说。
  有了文旅产业的带动,如今的若尔盖湿地既有“颜值”又有“产值”。2022年,全县吸引游客22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2亿元。
  稳步有力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保护黄河“蓄水池”这一重大使命,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6年,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验收,晋升“国家级”;2019年,四川省启动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各项工作翻开新篇章。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建设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若尔盖立足自身优势,担负起新的重任。
  2022年5月,四川和甘肃两省联合创建的若尔盖国家公园获得正式批复,若尔盖成为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式纳入了国家公园整体布局。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顾海军介绍,若尔盖国家公园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横跨四川、甘肃两省,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国家公园创建区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83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0.28%,均在阿坝州境内,涵盖了若尔盖地区91%的沼泽湿地,覆盖黄河四川段174公里干流以及黑河、白河、贾曲3条支流;同时,整合现有6个湿地类自然保护地,并将黑颈鹤85%的繁殖地纳入其中。
  “若尔盖国家公园要保护的不仅是若尔盖的湿地资源,还包括若尔盖及周边地区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如草原、泥炭、野生动物等。”顾海军说。
  如今,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山水工程”项目为依托,阿坝州、四川省正稳步、有力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为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贡献力量、打造样板。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8-03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高原湿地  国家名片  自然保护区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