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云南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影响因子分析



编号 zgly000155379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云南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 李向永  尹艳琼  赵雪晴  翟保平  谌爱东 

作者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母体文献 植物保护 

年卷期 2017年05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435.112.3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正交试验  种群增殖  影响因子  云南 

文摘内容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1-1.36 X2+3.70 X3+0.03 X4(Y为增殖倍数、X1为接虫量、X2为苗龄、X3为平均气温、X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1-0.38 X2+3.39 X3+0.41 X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1-0.12 X2+2.28 X3+0.10 X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1-0.15 X2+0.92 X3+0.01 X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