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新疆第5次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圆满结束。自2000年5月到现在,从博斯腾湖调出的水经大西海子水库,源源不断流向已经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共计输水约13亿立方米。干旱的荒漠急切地吞咽着这甘露般的水源,河道两岸的植被明显开始恢复,大片枯死的胡杨林又抽出了丛丛新枝。
刚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就听到一个喜讯:塔里木河下游又有水了,大片枯死的胡杨长出了新枝。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之间,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走廊。“绿色走廊”西起尉犁县的恰拉,东南延伸到若羌县的罗布庄,全长400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它阻挡着风沙对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的侵袭,分隔开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这道绿色屏障消失,两大沙漠合拢,带来的生态灾难将不可想象。
自1972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有长达363公里的河道断流。两岸胡杨林大片死亡,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81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1万亩,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从2000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连续实施了5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应急输水。
■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死而复生
从库尔勒沿218国道往南走,过了尉犁县城,就跟塔里木河相伴而行。那传奇的胡杨林出现了,但不是想象中郁郁葱葱的树林,却是成片的干枯树桩,上面挂着一丛丛翠绿的新芽。这景象是触目惊心的。枯干的虬枝斜斜地伸向天空,粗粝的树纹扭曲地缠绕着树身,现在有了娟秀的新叶点缀,那沧桑与新生的强烈反差,怦然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务副处长李卫东很动情地告诉我们:“前年我在尉犁县的一条干渠附近,看见汪着清清的水,水里还有什么东西在动。我仔细一看,是许多小虾在游来游去。我心里那个高兴啊,上前就用手去抓那小虾,这里有多少年没看见有水、有虾了!”
保护区的司机罗明补充说:原来在“绿色走廊”一带有很多野生动物,像黄羊、鹅喉羚、黑颈鹤之类的,胡杨林枯死后,这些动物都看不见了,现在它们又出现了。
胡杨是新疆人的骄傲,他们以“活着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倒下1000年不烂!”来赞美胡杨林顽强的生命力。胡杨的根系十分发达,据说可达到树高的五倍,深深地扎在地下,竭尽全力吸吮着深层水分。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生存。所以人称“天底下最懂得珍惜和利用水分的植物”。
再往前走,路旁的黄沙中赫然出现了一弯碧绿的清水,这就是正在应急输水的塔里木河老河道了。在广袤伟岸的大漠中,这绿水抹上的温柔真是无法言状。河岸上还有一轮一轮的水印,说明早时河水是漫满了河床的,后来慢慢被沙漠吸干。沙漠吸饱了水分,胡杨林就一点一点长出了绿叶。而且有水就有了灵气,水中的胡杨倒影妙曼多姿。
从这里开始,河道时断时续地陪伴着我们,有时它在路旁形成一片绝妙的风景,有时它又蜿蜒向沙漠里不见了去向。河堤上,每隔一段路就设有一个水文监测仪。但一路走去,几乎就没见过舒展茂密、亭亭如盖的胡杨,全都是“死而复生”的半截胡杨。半绿的胡杨林伸展向大漠,在远离河道的地方,有时有一片完全枯死的胡杨,没有一点绿色。有些地方沙丘已进逼到公路边,人们用麦秸扎成大片的防风固沙格。
到了一个叫“英苏”的地方。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英苏”意为“新的水源”,1900年,一些原居住在罗布泊的罗布人辗转来到这里,发现一个海子,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海子的水就来自塔里木河,但现在,海子已经消失,连地下水也枯竭了。由于没有水,原先拥有几万只羊的英苏村越来越萧条。3年前,就有30多户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家园,英苏成了“空壳村”。
从这里塔里木河离开了公路,路旁也看不到胡杨林了,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无边的沙漠和戈壁包围了公路。许多路段被沙淹没,大风刮起,沙流在公路上缓缓扭动。
罗布庄到了,这是古代罗布人聚居的地方,现在十分萧条。罗布泊干枯后,罗布庄也衰落了。它近旁的台特玛湖也很快干枯。但今天我们却远远就看到一片浩瀚的水面,有一段公路被水包围,说明应急输水的水头已到达台特玛湖。同行的人说,前4次输水,就在台特玛湖形成28.4平方公里的水面。在水的润泽下,万物开始复苏,周围的荒原上是一片浅浅的绿色。
■毁林开荒是塔里木河下游在短短几十年间断流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的终点,罗布泊在蒙语里叫“罗布淖尔”,意思是“众水汇聚之地”。据《西域水道记》的描述,1758年的罗布淖尔“地甚宽广,林木深密”,沿罗布淖尔“周行须月余”。《水经注》说罗布淖尔“广袤三百里……飞禽奋翔于霄者,无不坠于渊波也”。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塔里木河流域铲除了200多万亩胡杨林,建立了三十多个大型国营农场。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5个团场就在“绿色走廊”中毁林、截流河水、修建公路。
在英苏南边有一段砖砌公路,全长102公里,全部用22厘米长的砖头铺成,是世界上最长的砖砌公路。它建于1966年至1971年,是为了方便塔里木河下游这几个团场的交通运输而修建的。全线共用砖6120万块。2002年218国道经过整修,这段砖路大部分被翻修或废弃,只留下5公里长的一段以示纪念,还在此立了一个纪念碑。当时为了修这条砖路,就地取土、取水,并伐树做燃料。据记载,“由于火力旺、猛,多数砖烧至琉璃化”。
从1950年到现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毁林开荒。90年代初,塔里木盆地第三次开荒浪潮势不可挡,塔里木河上游支流的灌溉引水增加,进入下游的流量越来越小,加剧了节节断流。
在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流入罗布泊,进水量是13亿立方米。60年代,河水退至台特玛湖。70年代,塔里木河水又退到大西海子水库。到了90年代,大西海子水库的水也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塔里木河下游进水量仅有2亿立方米上下。地下水位的下降也接近极限,以至于“不死的胡杨”也抗御不了如此严重的干旱,成片死亡。
胡杨林像一条绿色的长城,是沙漠生态的标志性植物,不但防风固沙,在它遮天盖日的浓荫下还生存着大量荒漠植物,马鹿、黄羊、鹅喉羚等野生动物也在它的庇护下得以繁衍生存。有了胡杨林,沙漠里就有了生机。而胡杨林的毁灭,动摇了这里的生态基础,风沙向人类发起了进攻。塔里木流域的农作物每年都要遭受风沙灾害,损失惨重。
1998年初曾有人断言:如果生态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条世界上第二大内陆河,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不复存在。
■塔里木河流域正在自身“造血”
塔里木河流域严重的生态恶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报道不断见于媒体,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9年国务院领导到塔里木河流域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此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做了大量调查、设计,编写了综合治理方案。2001年2月在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上,朱镕基总理指示要在5到10年间,使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自1999年以来,博斯腾湖上游的开都河持续处于丰水年,湖水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湖区周围洪涝灾害严重,一些地区被淹没,影响农业和民生。于是自治区决定将博斯腾湖的水调往塔里木河下游,遏制那里的生态恶化。
自2000年5月开始实施应急调水,到今年7月8日,共输水5次。老塔里木河河道断流30年,多处河道已被大沙丘阻断。为了输水能有更好的效果,近两年对这段105公里长的老河道进行了疏浚。今年3月开始的第5次输水就利用了老河道,扩大了下游的受水面积。
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最新资料,生态应急输水使塔里木河下游万物复苏。根据监测,下游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最高抬升了5至7米。河道两侧约800平方公里的植被受益复苏,在台特玛湖区已形成了20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已有成片芦苇幼苗生长,各种树木开始抽枝。
但是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几次输水都是由于正好处于丰水年,这些成果还不是塔里木河自身“造血”的结果。要使塔里木河的生态从根本上好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正在实施,上游正在兴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并开展节水灌溉,整个流域正在建设水量调度制度。两三年后,可望从塔里木河上游往下游进行生态输水,彻底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实现良性循环。
孙丹平《北京青年报》 200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