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29日电(记者姜在忠 殷耀)记者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过去几十年间不停地毁林开垦,导致大兴安岭南麓森林边缘退缩了200公里。
大兴安岭是我国的森林宝库,其南麓气候温暖,降水丰沛,适宜农业种植。大兴安岭脚下的嫰江曾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但解放后的过度开荒种地,使林缘由嫩江边不断向北退缩。大兴安岭集团公司环保局副局长周魁伟说,50年前嫩江边都是森林,现在林缘退缩到了加格达奇以北的阿里河、松岭一带,大兴安岭南部林缘后退200公里是保守的估计。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所辖的大紫阳山一带,记者看到这里坡耕地已远远多于森林,大大小小的个体和国营农场垄亩相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毁林开荒耕种的情形更让人触目惊心。大杨树森林公安局的同志说,大杨树林业局1964年建局时境内全是森林,可现在境内却有近500万亩耕地,连百万亩人工林也被毁而垦之。当地群众把毁林开荒的过程形象地称为“脱裤子、扒衣服、摘帽子”:即先开垦岭下林地,再开垦岭坡山腰林地,最后岭脊林地也被毁而开垦。国家林业局驻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监督办事处专员金永洪说,大兴安岭南麓现在已是只见耕地不见森林了。
大兴安岭南麓经历了三次毁林开荒的高潮: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部队成建制转业,建立农场开垦种植,各地也成立了不少农场。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外来人口涌入林区,开荒种植,定居谋生。第三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为增加农业税收,借国家农业开发之机鼓励开荒,当地林业局为增加收入也毁林垦地出租。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大规模的毁林开荒虽已被制止,但一些耕种者在耕地过程中年年向外扩几犁,森林仍在不知不觉中被蚕食着。
大兴安岭森林的萎缩,已使其生态功能严重下降,林区出现了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等现象。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宝山村,正在放羊的蓝博文老人指着脚下说,先前这儿是个大草甸,两边山上全是树,无论雨季晴天,草甸中间的河都只有六七米宽,常年流水。现在树没了,草甸也没了,一点水也存不住了,下雨的时候河槽有100多米宽,没雨的时候就断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