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公园·三江源”中国绿色时报融媒采访活动侧记
中国绿色时报10月14日报道(记者 迟诚 刘露霏 果叮咚 宋平 王爽宇) 多彩金秋,祖国大地一片丰收的盛景,秋色中国的壮美画卷从北至南次第展开。中国绿色时报融媒采访团乘着收获的秋风出发,一路向西,寻找三江之源。
这里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奔流而出,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奔跑,高原湿地、高原草甸、高原沼泽、高原荒漠等独特的各类生态系统在这里交织融合。
一路上,我们被壮丽的山河所震撼,为“中华水塔”而自豪,为生活在三江源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感动。直播、航拍、短视频、微信、报纸整版专题……我们通过全媒体报道方式呈现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通过我们的镜头和文字,带读者走进动人的三江源。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也是美丽之源、幸福之源、希望之源。
美丽之源,这里有壮丽的中国风景
巍峨的昆仑山绵延万里,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的地标山脉,像排列整齐的天兵天将驻守在三江源南北。
高海拔的高山造就了富集的冰川和雪山,融水化成千万条细流在千峰万壑中潺潺流出,渗入山脚下像海绵一样的草甸。杂乱无章的细流在此整合后重新出发,形成新的河道,汇聚到低处的湖泊沼泽中。于是就形成了高处是冰川雪山,低处是湖泊,连绵不绝的草场和大片的沼泽分布其间的天然蓄水池。
三江源有一整套天然的水资源形成、运转和储存体系,“中华水塔”由此而来。
行走在三江源,“水塔”的感受直观而深刻。一路上,我们看到奔腾的河流、静谧的湖泊、温润的湿地、高冷的冰川,不同形态的水共同构成了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塔,塑造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滋养了生活在这里的万物生灵。
在可可西里,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在湖边悠闲踱步,游隼、黄鸭等水鸟在这里翩飞栖息,放眼望去,目光所及荒无人烟,尽是野生动物自由的天堂。
在三江源的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是大片的高山峡谷。在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杂多县昂赛乡,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连片的“赤壁丹霞”出现在眼前,这是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
昂赛原始森林就在这片红色的丹霞山体上自由生长。这是三江源地区森林灌丛类型的核心区之一,也是我国大果圆柏的分布上限和最大的原始林。在这片森林里,我们在行车途中就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马鸡,还有憨态可掬的旱獭。
草地是三江源最主要的生态类别,面积占比超过试点区总面积的2/3。辽阔的草原就像一片绿色的绒毯,随着地势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形成深浅不一的色泽。成群的牦牛和羊群,如同镶嵌在这绒毯上的黑白珍珠。
从澜沧江到长江,从昂赛大峡谷到可可西里,山水林湖草一幅幅景色各异的生态画卷,造就了多样的三江源,也成就了三江源自然禀赋的国家代表性。
幸福之源,这里有温暖的中国故事
清晨,阳光在澜沧江大峡谷的背后一点点升高、扩散,穿过云层,挥洒在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牧民丹增家的院子里。
丹增穿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统一服装,潇洒地骑上马背,开始一天的生态巡护。
在三江源,马背上的生态管护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以天地为家园。如今穿上了印有国家公园标志的“职业装”,有了固定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国家公园里被国家聘用的工作人员。
这种身份认同感给了丹增们极大的荣誉感,他们对国家公园的拥护朴实而真诚。
在杂多县扎青乡,生态管护员公巴白马是一位有着2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2019年初,连续强降雪让扎青乡遭受雪灾。白马一次次扛着一麻袋的草料,趟过一条两米多宽的不冻河,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到河对岸的山上,将草料留给野生动物们。他还将几只受伤的岩羊、白唇鹿带回家里悉心照料。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牧民纷纷拿出自家牦牛吃的草料,自发给雪地里的野生动物们投食。
一场雪灾,白马家牦牛死伤不少,损失十几万元。但他不后悔:“牦牛没了还可以去买,野生动物们没了可买不来。”
可可西里,空旷的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际。
26年前,英雄索南达杰与藏羚羊盗猎分子殊死搏斗,血洒可可西里。
两年后,以索南达杰命名的保护站在可可西里东侧、距离昆仑山口50公里处建立。24年来,索南达杰保护站是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
保护站8位工作人员都是年轻的面庞。其中一位叫才仁多杰,和保护站同龄。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工作,他说喜欢这里。
喜欢这里什么呢?全年有7个月的冰冻期,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夏季也会遇到暴风雪。冬季吃饭要快快吃,不然吃到一半碗里就冻出了冰渣。夏季去往卓乃湖的路上都是沼泽草滩,为了守护藏羚羊产仔,往往要行车五六天,一路吃住在路上……
简单交流之后,我们明白了,索南达杰是他的偶像,他喜欢救助守护藏羚羊的成就感,他喜欢守护可可西里这片人间净土。
三江源,处处有温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彰显着制度的文明。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顽强坚毅、简单豁达,和自然荣辱与共、天人合一。自然对他们投以包容与庇护,他们对自然报以敬畏和守护,这就是三江源最动人的诗篇。
希望之源,这里探索出国家公园的中国特色
国家公园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杨锐评价,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之路。
在三江源,我们对此深有同感,仿佛看到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未来和希望。
希望在传承。
短短几天的采访,在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三江源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国家公园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曲麻莱县巴干乡一所普通的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自然教育,被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称号。这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随身背着一个布袋子,随时随地捡拾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
在我们拜访过的生态管护员家里,我们看到,生态管护员虽然是“一户一岗”,实际上却是“一员上岗,全家参与”。丹增和白马的儿辈孙辈,都力所能及地参与垃圾捡拾和日常巡护。
每一位普通人,都从小事做起,为守护美丽的家园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国家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感、信念交流和传递的地方,点点滴滴诠释着永续利用、世代传承的伟大意义。
希望在创新。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建设以来,探索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保护的新模式。
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现园区每户牧民家庭都有一位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保护的是生态,稳定的是收入,凝聚的是人心。
园区优化重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整合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保护的原则,开展生态系统摸底调查、监测、保护与修复。
组建了“一支队伍”实行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形成了“1+N”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的管理体制。
这些创新探索出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亮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交出的答卷。
三江源已进入深秋,草原上的牧民家庭正准备转场到“冬窝子”。
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这片土地上的山水林湖草、生灵和人家,在这片美丽之源、幸福之源、希望之源里,繁衍生息、和谐共生。
中国绿色时报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