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武汉,江滩、湿地公园、绿化广场,处处春意盎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悠闲散步,顽皮可爱的孩子穿梭嬉戏。从“百湖之市”嬗变为“水乡林城”,如今的武汉有了大型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市民足不出市,即可观满山红叶,赏遍地野花,品四季美果。
明晰思路 构建生态武汉
武汉市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2003年启动实施“绿色武汉·城在林中”行动计划, 2004年加快推进“水乡林城 生态武汉”。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来,武汉市坚持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重工业城市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武汉、和谐武汉”。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提出,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城市森林,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武汉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彰显城市个性魅力、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全力加以推进,着力打造绿色新环境,提升绿色新产业,建设绿色新社区,培育绿色新文化。
近年来,武汉市发展城市森林步伐不断加快。为发展城市森林,武汉首次提出湿地覆盖率、生态用地比率、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等三大亲民指标。武汉市还按照“带园林下乡,引森林进城”思路,采取中心城区、两个开发区与远城区分别“结对”。2008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合作建设备忘录”,优化配置整个城市圈生态资源、推进城市圈一体化绿化建设。由内向外,武汉市域被规划成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3个生态圈层。
生态工程 建设宜居城市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发展城市森林,是打造生态宜居武汉,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全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全面改善武汉城市森林生态环境。
武汉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发展城市森林。政府在基础设施、种苗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或以奖代补,不断放活产业开发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个人等投资林业产业。近7年武汉市共投入300多亿元打造城市森林。
实施环城林带建设。从2004年起,投资近10亿元在全长188公里的外环路两侧实施环城林带建设。为保持沿线的原生态,林带建设见山翻山、见水越水。3年建成环城林带5.8万亩森林,成为武汉市的大氧吧。开展采石场植被恢复和绿化改造,复绿改造面积2.7万亩。
大力实施显山透绿。从2004年开始,投资15亿元,实施“城中插绿、破墙透绿、围桥造景、绕城植树”工程。2007年,投资2亿元改扩建汉阳琴台绿化广场,绿化面积达4万平方米,绿地率85.1%。2009年,中心城区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身边增绿,新增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植树50万株。
完善三镇绿岛布局。重点建设了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加快了东湖风景区及50多个城中公园新建改造。多数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绿地,出门1000米就能见到公园,出门2000米就能见到水。2005年以来,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占地30.02平方公里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建设工程,将马鞍山森林公园、石门峰名人文化园、九峰森林公园和长山农业观光园联为一体,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40%提高到66.6%。
综合整治两江四岸。投入30多亿元对两江四岸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现已建成汉口、武昌、汉阳、青山江滩公园,80%的岸滩已被植绿,形成全长55公里的江滩景观带,两岸美景相互辉映。
加强水生态和湿地保护。今年,武汉实施百湖湿地保护工程,对远城区128个湖泊勘界立桩,建设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个,在武汉外环形成了湿地资源保护网络。中心城区打造了40个湖泊湿地公园,营造“一湖一景”的湖泊景观带,近百万市民坐享家门口的风光。实施武汉新区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连通东湖、沙湖、杨春湖等6个主要湖泊,成为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水网绵延400平方公里。同时,加大湿地立法力度,强化依法保护。《武汉市湿地自然区保护区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加大了对全市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
建立机制 构筑生态网络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围城生态屏障。结合实施国家、省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武汉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近几年来全市完成退耕还林58.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长江防护造林12万亩、血防造林9.2万亩、低产林改造5.2万亩、碳汇造林1万亩。
武汉市以城市森林建设带动“8+1”城市圈林业生态建设。这一城市圈将呈现“蝶恋花”的美妙意境:东部大别山森林、北部桐柏山森林、西北大洪山森林、南部幕阜山森林、西部垅岗与水岸防护林等森林片区构成5个绿色花瓣,长江、汉水及其湿地水网构成蓝色花柄和枝干,大型森林、湿地组团构成黄色花蕊,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等8个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区构成红色花蕊,水系、道路防护林带构成绿色脉络。
实施三镇绿岛建设工程、九省通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山体复绿及生态景观重建工程、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每年完成新造林10万亩。全市新建3处江滩公园和1800公顷堤岸风景林,重点建设3处湿地公园和5处湿地保护区。主城区则新添48个公园和11处小森林。黄陂木兰、盘龙城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新洲人文山水休闲旅游区等六大生态休闲旅游区将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去冬今春,武汉市又投资30多亿元,启动了绿色通道、林业产业、江河绿化等十大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20万平方米,乡以上公路绿色通道升级改造280公里,水岸林带40公里,实施山体复绿80万平方米,江滩绿化100多万平方米,植树50多万株。
绿色家园 建设富裕新村
2005年以来,武汉市广泛开展了“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活动,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市、区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按照“城乡统筹、普惠实效”原则,政府提供补助,无偿提供种苗。“谁栽谁有”、“谁管护谁受益”,对不同地域的林木采取不同的造林和管护方式。全市2087个建制村实施了绿色家园建设和村湾绿化,市政府给每个创建村补助10万—12万元的绿化经费和3000元的绿化规划经费,大力建设庭院经济林、绿色通道和村湾风景林、致富产业基地和农田林网。目前,全市农村21万亩撂荒地和丘陵岗地种上了经济林,2087个村植树2000多万株,发展庭院经济林20多万亩,惠及100多万个农户,打造了一批庭院经济型和旅游观光型绿色生态家园示范村。新增林地25万多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形成了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少硬化多种树,努力创建绿色家园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市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花卉苗木和林果茶等产业实行“以奖代补”,每新建一个林果专业合作组织补助5万元,每年给每个林业专业村1万元培训费。全市每年培育1000户绿色家园建设科技示范户,由市政府拨专款用于示范户贷款贴息。通过政策激励,带动社会资本每年投入1亿—2亿元,每年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6万亩、新建林果基地5万亩以上。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基地达130多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90多亿元。
图片为武汉市城市一景,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武汉市林业局提供
田豆豆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