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如何把首都建设成清洁、优美的城市的时候, 记者访问了我国园林专家汪菊渊教授。他现任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 也是中国园艺学会的副理事长。
汪教授今年68岁, 虽然年事已高, 但谈起话来, 思路敏捷, 有条不紊。他一向关心首都的园林绿化建设, 并付出了很多心血。早在1955年他担任北京市农林局局长时, 京郊凡是有天然次生林的地方, 山山沟沟他几乎都跑遍了。他始终认为, 人们在改造自然、建设城市、发展生产的同时, 往往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所改变, 甚至造成破坏和危害, 给依赖这个环境生活的人们也造成威胁。一定程度的绿化, 不仅能改善城市气候, 净化空气, 减轻污染, 保护环境,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同时, 各种绿地又是提供居民在一个优美的环境里进行文化、教育、游览、休息等活动的园地。因此, 城市绿化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他曾呼吁: 为改善首都城市中心的小气候, 要扩大绿地。对于“前三门”住宅区没有安排适当的绿地, 他认为, 这是首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缺陷和失误。北京, 作为全国的首都, 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是全国大城市中的第7位,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首都相比, 更为落后, 这是必须加以改变的。
“一个优美的城市的面貌, 既取决于一定的地理景观, 如山水、植被、文物古迹等, 也取决于一定的园林景观, 如各种类型绿地中的山水泉石的创作、花草的配置和一定的建筑景观——街景和建筑群。这三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才构成一个城市的整体风格。”当我问到如何把首都建设得更美更漂亮的时候, 汪教授谈了很好的意见。
“北京在上述三个方面, 都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北京的绿化美化, 必须充分体现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一方面要加速公园绿地、街道绿地、防护绿地和机关、单位、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建设,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群众养花和多种攀缘植物。要达到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污染、保护环境的效果, 北京的绿地总面积, 在城区要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 郊区要占50%以上。发展首都的公园绿地, 第一步可把‘前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和‘后三海’(什刹海、积水潭、后海)这一带, 建起一个‘绿色的心脏”, 也是一个‘绿色的水库’、‘绿色的新鲜空气库’, 方便居民的休憩。然后再把南海的水, 从地下引到地上, 经前门大街、走明渠, 直通永定门外的护城河。东城、西城有好多清王府和昔日达官的宅园, 过去有一百多处, 现在仅部分完整的还有二十几处, 要赶快作出决定, 保护起来, 变成小块的绿地。星罗棋布的小块绿地, 也会起到大块绿地的作用。”
“街道绿地, 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减尘、减弱噪音的重要防护带。东、西长安街应当保存20—30米宽的树木花草结合的绿地, 二环路的两侧要设置比较宽的绿地带, 使它变成北京新的‘绿色城墙’。防护绿地, 对于改进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主要应把东北郊、八大学院区、石景山区和东南郊的工业区的防护林带加速建设好。滨河的绿地要进一步扩展, 特别是把从玉渊潭到颐和园的引水渠两岸的防护林带加以展宽。无论是公园、街道绿地或机关、单位和居住区的绿化, 现在园林艺术水平都很低, 有些绿地被挤占, 需要作出规划, 很好调整。”
汪教授说, 把北京建设成清洁、优美的城市, 这个目标是一定会实现的。但落实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当前, 最重要的是把北京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抓紧搞好。在总体规划中, 把城市绿地系统很好确定下来, 并通过立法, 加以保护。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开展群众性的绿化活动, 每年都搞一、二次有特定内容、特定目标的植树种花种草的绿化周(旬)和绿化宣传教育周(旬), 使植树种草、爱林护草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讲到这里, 汪教授特别提到日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对于五十年代北京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大搞绿化、分片包干, 包栽包管包活的群众性活动, 汪教授很是怀念。他感慨地说: “过去的好传统不能丢, 要拣起来。外国的好经验, 我们也应当借鉴。”
本报记者 欧庆林
欧庆林 人民日报 198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