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大兴安岭深处:探访昔日动物“屠宰场”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新疆普氏野马惨遭横祸的报道频繁见诸媒体,而在距其几千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随着禁猎和采伐等活动的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却正在减少,这里不再是野生动物的“屠宰场”。
  狍子“造访”居民区,黑熊投宿管护站
  数九寒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是狩猎和伐木的好季节。然而,记者最近在这里采访时,既不闻猎枪声,也鲜闻伐木声,但却听到了不少野生动物出没的故事。
  不久前的一个上午,大兴安岭吉文林业局吉库林场职工王代柱正在自家的园子里忙碌着,感觉到自家障子外有动物在走动。好奇心促使王代柱想看个究竟,他直起腰一瞧,激动地喊了起来:“是两只狍子!”
  原来,两只狍子在林场旁的河边喝完水后,竟然来到居民区内自由地散步。王代柱的喊声惊动了悠闲散步的狍子,它们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居民区。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得耳布尔森工公司,一群狍子涌进苗圃,它们三俩一伙,徜徉在田间地头,或贪食嬉戏,或奔跑啾鸣。
  大兴安岭林区素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鸭飞进饭锅里”之说,但前些年人为活动频繁,使野生动物大量减少。近年来,随着这里实行全面禁猎和“天保工程”,干扰野生动物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给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种群得到迅速恢复,数量明显增加。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人们不仅能时常看到狍子、飞龙、黑熊、雪兔等,连一度销声匿迹的马鹿、獐子、水獭、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面。
  绰尔林业局608管护站站长王森讲述了黑熊投宿管护站的故事:
  一天,王森吃过晚饭后,习惯地走出木板房散步。忽然,他听到不远处放杂物的小偏厦内传出“稀里哗啦”的响声,寻响声望去,王森被惊呆了:“是黑熊!”王森几乎喊出声。随后,他本能地迅速回躲进木板房。
  黑熊没有翻到什么可口的食物,慢吞吞地离开了小偏厦,来到木板房外转悠。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没有找到进入木板房的门,黑熊在木板房外转了几圈后,又回到了小偏厦,躺下睡了。
  管护站其他人员被抽调到林场搞基建,站里只有王森一个人值班。面对几百斤重的大黑熊,王森提心吊胆,手握一根木棍,一直捱到第二天清晨。一夜好睡的大黑熊扑扑身上的尘土,悠然地走上山去了。
  从此后,黑熊也许是走习惯了,不但自己经常光顾管护站,还常常带着两个小黑熊来。管护员平时就把吃剩的饭菜放在距管护站不远处的涵洞下,作为款待黑熊的食物。
 建筑工地护鸟窝,鸟儿“种下”樟子松
  去年春夏之交,克一河林业局职工住宅楼建筑工地,搬砖工小刘搬砖时,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飞来飞去。小刘向鸟飞去的地方寻找,发现在一垛砖的上方,这两只鸟正往有几只鸟蛋的鸟窝叼草。
  随着职工住宅楼一天天长高,砖垛的体积一天天变小。为了不影响鸟的生活,人们小心翼翼地搬走鸟窝旁边的砖,拿来一些木棍把砖垛支稳。工人往来于鸟窝旁,时间久了,鸟也不怕人了,于是,工人们给鸟找一些苍蝇、小虫等食物。
  二十多天后,这两只大鸟孵出了5只小鸟。一个多月后,小鸟在大鸟训练下展翅飞翔。一个晴朗的清晨,大鸟带着小鸟在人们留恋的目光中,飞进了大山。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人与野生动物共同的家园。近年来,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日渐增强,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也越来越和谐了。与人们相处久了,胆子大的野生动物开始到居民区内活动,为人们带来许多乐趣。
  采访中,不少人向记者反映,他们在夏秋季节常看到一些黑鹳和野鸡到居民区旁的河边饮水。而根河市的野鸭子与人的安全距离越来越近,从最初的1000米到500米,再到200米、100米、50米,最近的时候甚至不到15米,晨练的路人与觅食的野鸭和谐共处,互不干扰。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林调查队队员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不久前,一头才出生不久的小犴和森林调查队“玩”熟了,后来竟跟着森调队员回宿营地帐篷住了几天,受到森调队员们的热情款待,直到母犴找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人类对野生动物关爱有加,野生动物也开始“回报”大自然。
  驱车至绰源林业局一片水湿地旁,放眼望去,路旁一棵棵碧绿的樟子松引人注目。当地人说,水湿地里很少有树木,只有靠近山坡的边缘地带稀疏地长着一些白桦,由于根下水份过多,这些树长不大,林区人称之为“老头树”。
  向水湿地周围山坡望去,山坡上爬满了白桦和落叶松。附近并没有樟子松种树,为什么只有路旁有樟子松?营林专家介绍,这些樟子松是鸟儿种下的。
  原来,距离湿地二三百里外是红花尔基樟子松基地,鸟从那里吃到了樟子松的种子,飞到了湿地旁,在种子没有消化的时候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地后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樟子松。
  营林专家说,随着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野生动物传播树种、改变林木结构、增强林木抵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用会增强。
  恢复野生动物乐园,人类“腾”出山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曾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森工企业进驻大兴安岭,开始采伐这片大森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过量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切断了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使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据当地人讲,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兴安岭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盘中餐,不仅鄂伦春、鄂温克猎民打,林业和地方干部职工也打;有枪的用枪打,没枪的下套子,使大兴安岭林区由野生动物的乐园变成“屠宰场”。
  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调查结果,到上世纪末,大兴安岭一些物种如紫貂、原麝等已严重濒危;一些物种如貂熊、白鹳、白鹤、白头鹤等已濒临灭绝。特别是紫貂、貂熊、细嘴松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棕熊、猞猁、马鹿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几乎绝迹。
  为了拯救野生动物,1996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始实行全面禁猎,对枪支及其它猎具进行全面收缴,对非法偷猎者予以严惩。1998年,又启动了“天保工程”,通过调减森林采伐量、减少采伐工人、实施生态移居工程等措施,将林场居民迁到山下,为野生动物“腾”出山林。
  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发展计划部副部长娄伯君说,1998年以来,全局已将13.1万名工人从采伐一线撤下来。同时,全局还将启动生态移居工程,打算分5年建设24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基本可以将山上林场居民全部安置到山下。
  与此同时,全林区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珍稀动植物种源及繁育基地,启动了濒危物种原麝的种群监测、鹿科动物的人工繁育等项目。目前,全林区已建成总面积为147.1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12个,占林区总面积的13.8%。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动保办副主任王伟说:“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目前,林区共有野生鸟类17目42科267种,有野生兽类6目15科5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8种,其中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16种,二类52种。”
  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和森林休养生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观,“生物走廊”得到恢复,大森林重新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如今,狍子钻进羊圈,与羊共同起居生活;野猪领走家养的母猪,生出一窝野猪崽等故事,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不是什么奇闻了。 (丁铭 )
新华网 2007年12月24日

关键词 生态  森林资源  森林保护  野生动物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