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苍穹之下,一种极其稀有的大自然馈赠——冬虫夏草,被誉为生长在雪域高原的“软黄金”,冬虫夏草无疑是冰雪与泥土孕育的奇迹,是高原生命力的璀璨结晶。千百年来,冬虫夏草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广为人知,如今,更承载着高原生态安全与农牧民福祉的双重使命。
近期,青藏高原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协调会在青海西宁召开,来自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五省区冬虫夏草保护利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及龙头企业的代表形成合力,共同研讨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计。
从政策引导到科技赋能,从市场规范到生态保护,每一条建议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份共识都凝聚着行业的力量。在这场智慧交融的盛会上,专家们以守护之心、创新之智,为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海是我国乃至世界冬虫夏草的主产区,资源分布遍及6州2市33个县,总面积达7000万亩。年产量约12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冬虫夏草既是特有珍稀物种资源,也是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多年来,青海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青海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着力推动冬虫夏草产业可持续发展。
青海不仅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自5省区联盟会议以来,青海主动携手兄弟省区,共同谱写出一曲资源共建、产业共兴的“协奏曲”——从溯源互认到行业自律,从产地保护到协同发展,这根小小的冬虫夏草已成为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富民的大产业。
科学保护利用。开展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调查和后续利用研究,科学精准掌握冬虫夏草蕴藏量和采集量变化特点,编制《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调查和后续利用报告》,明确冬虫夏草资源安全利用范畴和科学利用途径。坚决杜绝掠夺式和超期采挖,严防破坏草原生态。
优化行政许可。建立冬虫夏草采集证和出售收购审批制度,简化申请材料和审批流程。今年已办理采集证1330件、出售许可162件、出口许可及濒危证100件。
完善标准体系。2024年以来,编制了《青海冬虫夏草白皮书》《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鉴别技术规程》,累计制定地方标准7个、团体标准9个。成立青海省冬虫夏草鉴别中心,为野生冬虫夏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强化监督管理。与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海关、交通运输等部门紧密协作,强化采挖期间的联防联检联查。全面开展宣传普法,规范主产区冬虫夏草采挖秩序,维护和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冬虫夏草相关政策,引导树立保护优先、科学采挖、永续利用的发展理念。多次组织有代表性的冬虫夏草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林业产业生态产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积极推进冬虫夏草等道地药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冬虫夏草关乎青海广大农牧民生计,引导推动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青海将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冬虫夏草种质资源保护,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推动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川:深入调查研究 推进科技创新
近年来,四川深入推进冬虫夏草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四川开展冬虫夏草资源本底调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资源调查与科研攻关。根据部署,各主产县林草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实地勘察、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全面掌握资源分布状况与生态影响。
历时数年,对四川30余个冬虫夏草主产县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样本3000余份,开展DNA测序和分子条形码分析,建立了冬虫夏草资源标本库、分子数据库和分子条形码数据库。据统计,四川省野生冬虫夏草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两州,年产量约26吨。经检测,两地产品砷含量符合国家保健品质量标准,品质优良。
加强保护,严格审批。冬虫夏草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为确保冬虫夏草的规范采集和科学利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冬虫夏草采集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地方合理开展资源普查,因地制宜制订年度采集计划,科学划定禁(限)采区,保障采集量小于生长量,以实现冬虫夏草采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冬虫夏草采集人员管理制度,在冬虫夏草出产县明确冬虫夏草采集人员责任,强化采集日常监督,确保合理规范采集。目前年批准采集量在2—6吨,远低于生长量。为进一步简政放权,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将“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审批”“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审批”两项行政许可事项省级审批权限委托各市(州)林草主管部门实施。
科技创新,破解难题。在保护的基础上,四川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林科院在冬虫夏草子实体高密度培育技术和冬虫夏草专用感染液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年产量逐年增高。一些中药材企业进行人工培育批量生产,逐步有家庭式林下种植、大棚种植、产地野外原地增产、合作种植等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甘肃:持续加强资源保护监管
在甘肃的青山绿水间,野生冬虫夏草在甘南、武威、张掖、陇南等4个市州的10个县区静静生长,兰州、定西、临夏等地也有它们的身影。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分布面积达592万亩,约2886万根冬虫夏草在此生生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目前仍保持着冬虫夏草的野生状态,没有进行人工培育和产品加工,当地企业选择从青海、西藏等地收购野生资源进行出售。
加强保护监管。近年来,甘肃不断加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监管,持续开展“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挖、线上线下非法交易冬虫夏草违法行为,严格采集、收购、出售行政审批,有力保护了冬虫夏草野生种群安全。今年3月下发《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通知》,维护野生种群安全,维护生态安全。2023年6月以来,甘肃省林草局已办理90个(含续展决定)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冬虫夏草的行政许可。
研究利用见成效。近年来,甘肃主要开展了冬虫夏草野生资源、冬虫夏草菌生物学基础、冬虫夏草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了“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冬虫夏草菌子实体发育启动的关键基因”“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冬虫夏草人工种植过程中虫草质量关键问题的解决”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是甘肃唯一坚持长期开展冬虫夏草研究的科研院校。甘肃省甘南农科所开展了冬虫夏草虫草寄主蝠蛾种类、形态学、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
在甘肃冬虫夏草产业版图中,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集藏药、中药材、医疗健康、养老及文旅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冬虫夏草是其重点经营对象之一,平均每年采购量约为500公斤。奇正集团充分利用采购地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以充满特色的土特产形式进行销售,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特色文化。
甘肃将持续加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监管,保障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强化政策保障支撑
每年4月底到6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高山草甸便开始苏醒,当地的农牧民们迎来一年中最珍贵的收获季节——冬虫夏草的采挖。这枚深藏在香格里拉东旺乡、德钦佛山乡、升平镇、羊拉乡等地的“高原软黄金”,是许多家庭一年的希望所系。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迪庆州冬虫夏草的总产量达7.072吨。2024年,迪庆州冬虫夏草总产量1.198吨,创造了1.8亿元的总产值。
其中德钦县就以0.826吨的产量,支撑起了1.24亿元的“金色价值”。
强化政策保障。云南高度重视冬虫夏草等中药材产业发展。2024年,编制了《云南省道地药材名录(2024版)》,云南省委农办印发《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云南省财政、发改、林草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财政支持中药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2025年制定了中药材发展工作要点,统筹资金、项目、科技力量,助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迪庆州将中药材(包括冬虫夏草)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七大产业”之一,为冬虫夏草的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加强采集管理。自2021年起冬虫夏草采集管理的职责从农业农村局转移到云南省林草局,截至目前,迪庆州林草局共办理5起冬虫夏草的行政许可?(共计32公斤)。在冬虫夏草采挖季节,迪庆州坚持党建引领,规划采挖季,开展“六个一”行动,以确保群众在采挖期间的安全和稳定?。迪庆州还制定了采挖季稳定管控工作方案,引导当地牧民有序采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注重生态保护。关于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利用,云南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统筹力量、配套服务等方式,加强对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
加大研究力度。依托省内多个科技团队,开展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成分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其中,虞泓教授团队对冬虫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种间关系研究,揭示了冬虫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密切相关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
云南省科研团队对冬虫夏草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糖、核苷等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云南将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管理,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加大研究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5省区协作,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共同推进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藏:让保护有法可依 让利用依规而行
西藏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是我国野生冬虫夏草资源的核心分布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其主要产区覆盖那曲、昌都、山南、林芝、拉萨和日喀则等6个地(市),涉及39个县(市、区)、255个乡(镇)及649个行政村,分布总面积达6885万亩。冬虫夏草集中生长于海拔4500—4700米的高原区域。
根据监测数据,西藏近6年冬虫夏草年均采集量为4.7万公斤,2025年预计达到6.7万公斤。其中,那曲市近6年平均年采挖量约为2万公斤,显示出该区域资源的显著集中性。冬虫夏草有效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并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集高位,推动深化部门联动。主要领导多次就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作出批示,并赴产区调研指导。围绕“促进野生冬虫夏草产品健康发展”“鉴定技术研究”及“人工品对野生资源影响”等关键课题,区政协、公安厅、自然资源厅、药监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各相关单位已牵头或共同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强化资源保护,筑牢保护根基。西藏先后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等,构建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和法治框架,让保护有法可依、让利用依规而行;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支持;划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永久禁采区、推行“采集证+草原植被恢复费”双轨管理模式,通过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管理手段相结合,全区冬虫夏草产区植被覆盖率较10年前提升12%,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完善政策体系,形成资源利用长效机制。出台《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冬虫夏草采挖作业技术规程》系列法规、规程和规范性文件;完成全区冬虫夏草资源普查、那曲市冬虫夏草资源普查和《那曲市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25—2035年》等。完善的政策体系与科学的规划引领,对冬虫夏草产业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在冬虫夏草采集交易、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西藏将立足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源头管理”到“终端消费”服务,带动并促进流通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冬虫夏草产业链延伸和可持续经营,持续做大做强冬虫夏草产业。(王昆 姚占山)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