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乌海市:海区北部将建70亩特色植物花卉基地



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示范基地

助力环境修复 提质城市景观
海区北部将建70亩特色植物花卉基地
这几天,北方地区的园林草木尚待萌芽,可在海区新丰村以北的海勃湾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示范基地两座温室大棚内,却早已是绿意融融,春色盎然。红景天、薰衣草、鼠尾草、德国雏菊等数十种植物,在园林工人的精心栽培之下,正努力地生长,一丛丛、一簇簇、一枝枝……绿出了春天的模样。
走进基地温室,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潮湿的、清新的味道直接沁入人们心底。黄景天、绿景天、鼠尾草等植物的幼苗长势良好,一些新栽植物初露新芽,还有不少新品种正在种植试验,工人们不停地忙碌在田间,播种、育苗、拔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据市人民公园副主任肖福安介绍,海勃湾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示范基地,是基于我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型的需求,由海勃湾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而实施的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研发试验示范项目。基地占地近70亩,建有两座温室大棚,于2016年正式开始育苗种植,以培育本土植物、芳香经济作物、草花为主,目前已引种西伯利亚鸢尾、百里香、猫薄荷、薰衣草等26个品种。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植物专家和技术员的指导帮助下,去年基地的绿化面积已达到7亩,26种植物花卉的成活情况良好。今年,基地将再试种多个品种的植物花卉,待植物适应我市环境气候、土壤条件后再扩大种植,使其在未来的环境修复、景观美化、芳香经济中发挥作用。
“这两天开始在温室里点籽播种,有罗马甘菊、香紫苏、黄花铁线莲等60多个品种。4月底、5月初成活后移栽至户外,今年的绿化面积预计达到20亩。”肖福安表示,基地将通过大面积栽植多种彩色植物的方式,打造别具特色的花海风情,在今后几年中,形成模块式的色带色块,使基地达到参观、学习、示范的作用。“基地毗邻机场,待到盛夏时节,花海将形成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景观效果,从空中俯瞰,美丽将尽收眼底。”肖福安说。
除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进并挖掘本土环境植物资源,建立旱区快速繁育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北方干旱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除了中科院提供的特色植物种子,我们还引种了本地的野生树种进行驯化,移栽了红柳、白刺等抗干旱、易成活的植物种类,用于今后修复矿山环境。”肖福安说。
基地还将充分利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推进沿黄农区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种植芳香植物和景观绿化抗性植物,利用其抗旱、抗病虫害的特性,替代现有的园林绿化植物,达到节水、减少管理成本等目的。同时对芳香植物进行深加工,提取精油和其他产品,并结合休闲旅游项目,建立干旱区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环境美化等。
颜慧 乌海日报 2017/3/29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多样性  花卉  植物资源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