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因地制宜兴产业 稳定脱贫重长效



田铺大塆景色。人民网 霍亚平摄


光山县油茶园。人民网 霍亚平摄


脱贫户张嵩现。人民网鄂智超摄


杨长太向记者展示贫困户参与的产品。人民网鄂智超摄

“大道康庄”河南篇
因地制宜兴产业 稳定脱贫重长效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留下殷殷嘱托。
  收官之年看脱贫。如何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打下全面小康坚实基础?首要是找到合适路子,其次是把路走好。
  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南各地因地制宜,精选脱贫致富路。仲夏时节,“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采访团深入河南基层,探访脱贫攻坚的河南答卷。
  路子怎么找?
  深挖地方优势 打出“特色”牌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特殊的资源禀赋,让乡村旅游成为了脱贫致富优选。
  信阳新县田铺乡大塆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登高望远,只见一片传统文化村落,镶嵌于苍苍大山,如同明珠;漫步入村,家家黄泥墙、黑瓦砖,浑厚质朴,好一幅“梦里老家”!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塆村考察调研,为村里未来发展“支招”:“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如今,村里最有名的民俗就是韩光莹的“老家寒舍”。门口有竹、门头挂匾、院里设茶,虽是农家,淳朴中却透着高雅。
  “去年来旅游的车,从停车场一直排到山下。”韩光莹直言生意火爆。今年,老韩拿出四五万元改造升级。二楼加装卫生间,一楼厨房改装成小卖部,丰富收入渠道。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0户乡亲不仅开办起民宿,还商议成立采摘园合作社,“统一承接订单,产业肯定越来越红火。”
  “总书记来过后,村里又有几户装修民宿,准备开业。”韩光莹说,现在都是按照总书记说的,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粪满街、房屋破败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气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让老村看上去没变化,走进来变化可大了。”
  同很多村子一样,田铺大塆一度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方向、优势、做法。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森林、温泉和山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韩光莹的大哥韩光志说,自家民宿就是印证,紧靠池塘,推窗见水,远望见绿。坐在阳台上,摆一壶茶,拉几段二胡,练几幅书法,甚至发一会儿呆,都是享受。
  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加上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塆村吸引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创业和农民工返乡。2019年,以“创客”为主题的新型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河南省首个“吃螃蟹的人”,全年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500多万元,吸纳就业120余人。
  “习爷爷来了后,游客越来越多啦!”村口,一位挂小布包的小女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妈妈做米糕,放假我在门口卖。一盒10块钱,给我1块零花。我都挣200多了!”小姑娘骄傲的拉开布包,里面1元、5元、10元面额纸币,叠得整整齐齐。
  如何选出脱贫致富好路子,河南各地各有探索。在巩义市竹林镇,依靠数十年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生物医药、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在洛阳嵩县,三合村打造写生基地变身“网红村”;在许昌雷洞村,依靠特有的红石文化发展民宿,老宅老院成了致富的“摇钱树”。
  如何走好路?
  “公司+农户”主体强农民富
  “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曾如此指导。
  信阳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在夏日的烈阳下,绿意盎然。72岁的村民陈文珍正在油茶树旁忙活。
  “油茶园要扩大,之前农忙时才来帮工,最近天天都得来了。我们的活儿多了,收入也就多了。”村民陈文珍说,“去年年底刚买了个冰箱,今天3月份又买了个冰柜,好吃的多得放不下啦!”
  据了解,油茶基地与周边贫困农户签订用工协议,在基地建设、管理等方面优先使用贫困群众,带动基地周边39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常年解决3000余农民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800元。
  “我们会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迈开脚步大胆做。”陈世法说,之前油茶果成熟后,只能拿出去代加工,现在有了自己的深加工厂。下一步计划建一个年加工3万吨茶籽茶油加工厂,研发茶皂素,带动周边旅游、种植、采摘、运输、包装等产业发展,提升油茶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老区群众致富。
  总书记的话为油茶产业吃下“定心丸”。目前全市油茶面积发展到90多万亩,带动贫困人口3.7万人。
  “企业+农户”的模式,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增收渠道,是稳定脱贫,持续致富的重要手段。
  走进许昌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白灵菇、茶树菇、鸡腿菇、草菇、灵芝等各种食用菌图片让人应接不暇。随手拉开一扇车间大门,冷气嗖嗖透出,一排排洁白肥大的菇令人称奇。
  “这就是白灵菇,一袋菌料产一只,至少七八两重。味道鲜美,价格高,供不应求。”董事长李彦增介绍,好产品好市场,天然就具备带贫基因。贫困户收入得“四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进厂务工得“薪金”,合作经营得“股金”,特色种植得“现金”。
  在基地打工的陈曹乡小陆庄村贫困户孙红福算了一笔账:每天打药、除草,工资60元。2亩地入股,每年租金2000元。“就靠这一个蘑菇,俺全家就脱贫了。”
  目前,许昌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6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30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202家,带动贫困户2万多户。围绕种养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贫困群众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市场走。
  “持续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途径,真正把困难群众嵌入产业链条。”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
  “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
  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致富奔小康,群众内生动力才是持续向好的决定性力量。如何扶智也扶志,输血更造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地群众,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行走河南,几乎在每个脱贫村都能听到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
  为了见到洛阳市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养蜂人”张嵩现,我们一行沿着一条水泥路上山。爬坡转弯不知几道,一些人已经气喘吁吁。终于,小路尽头出现一个拄着拐杖的农民。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就是张嵩现。没修路前,他都是拄着拐每天上下山。
  “别看我腿残疾,我不觉得比别人差到哪。”一行人落座,张嵩现打开话匣。2014年,他被村里评为贫困户,感觉到不光彩,一心要摆脱这顶帽子。
  “我干过百货商店、裁缝、修摩托车,但都没能解决温饱。”张嵩现屡战屡败,多少有些泄气。扶贫干部听说他父辈曾经养蜂,建议他重操旧业。干部给他分析利弊:村里正发展写生基地,游客逐渐增多,特色蜂蜜有市场,再给你介绍老师提高技术,不愁干不好。
  打定主意,张嵩现靠着到户增收资金开始了创业。从三两箱到十几箱,渐渐打响了名气。热销时一个月能卖出一两千斤蜂蜜,去年一年赚了十几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脱贫后,张嵩现通过扶贫搬迁分到了一套新房,还在网上找到对象成了家。
  在光山县东岳村,杨长太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贫困户、脱贫户、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转变。
  “最难的时候,家里拿不出1元钱。”杨长太回忆起几年前家里的情况时仍历历在目。2012年,他在北京务工时遭遇车祸,被迫返乡创业。开始种苗木,由于缺技术、缺销路,折腾1年多,赔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8万元外债。2014年,杨长太被评定为贫困户。
  当贫困户,杨长太害臊,村里给贫困户开会时总喜欢蜷缩在角落。“咱有手有脚,年轻力壮,还是名党员,更得苦干脱贫。”杨长太下定决心苦干脱贫。可想要创业最缺的是技术。
  扶贫工作队、村干部请来信阳农林学院的两名专家,手把手教他种植苗木。当年底,新一批苗木投向市场,扶贫干部又帮着跑销路。苗木售罄,杨长太赚了十几万元,不仅还了欠款,手里还有“余粮”。
  “我作为扶贫带头人,就要发挥好作用,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脱贫后的杨长太干劲更足。他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发展绿色水稻、生态油菜、水产养殖等产业,帮扶了4户贫困户,还带动50户贫困群众增收。
  “香油、菜籽油是自己的产品,旁边的蜂蜜、茶叶等是带领农户们推出的产品”。杨长太说,如今,他通过农场给乡亲们“带货,效果不错,仅去年9月到12月三个月,销售额就达到150万元。
  杨长太认识到,“一产”是种植,“二产”是加工,“三产”是通过旅游线带动下和线上销售,其中“三产”收益最显著。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大规模。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发展“后备箱经济”,让每个来东岳村旅游的人都能带上名副其实的好农产品回家。
  “总书记勉励我们,‘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我一定要谨记总书记嘱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努力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展生态农业,共同致富奔小康”。杨长太说。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河南各地,凭借着一个个有创意、接地气、出实效的好路子,摸索出了刨根问底、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脱贫攻坚之路。依靠生态脱贫、文旅脱贫、产业脱贫等办法,践行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长效思路,达成“智”与“志”的双扶,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记者此次河南之行,始于内心的千头万绪,终于乡间镇里的蓬勃生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中原大地上欣欣向荣,谱奏着绚丽篇章。(杨成 郭健 连品洁 丁亦鑫 鄂智超 徐驰 时岩 霍亚平 王佩)
人民网 2020-08-24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脱贫  林业扶贫  林业产业  林产品  林副产品  生态旅游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