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监测科研稳步开展 保护力量持续壮大——中国绿化基金会“雪豹守护行动”项目实施综述



雪豹

  雪线之上,无人之境。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于此。
  数据表明,全球雪豹数量约7000只,中国约有4500只。中国拥有60%以上的雪豹栖息地和种群数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雪豹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其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018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发起“雪豹守护行动”项目,致力于雪豹种群监测及栖息地保护。项目一期于2018—2022年间,先后在西藏丁青县、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苏里乡、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监测工作。项目二期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主要执行地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与治多县等雪豹适宜栖息地。
  项目实施以来,联合众多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通过共同发起、项目监督、研讨会、现场调研、宣传推广等方式,支持一线科研团队开展雪豹种群监测、栖息地修复等保护工作,促进雪豹栖息地质量改善,推动雪豹保护事业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分阶段实施行动
  逐步完善监测体系
  搭建监测体系、摸清雪豹家底、建立起对其所在生物链的有效认知等,是开展保护行动的第一步。
  雪豹生存之地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要形成雪豹本底数据并不容易。为此,“雪豹守护行动”采取阶段式逐步实施的方式,积极联合不同企业、科研单位、民间组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组织实施种群调查、适宜栖息地监测等科研项目,基本掌握了项目实施地雪豹种群资源情况。
  项目开始之初,“雪豹守护行动”根据保护要求组建了项目管理团队、专家团队、联合调查团队3个团队,明确任务。团队收集和整理了超过20年中国开展雪豹调查监测及研究的文献资料,撰写了《中国雪豹研究综述报告》,为项目具体实施和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
  布设红外监测相机、实地样线走访是进行本底调查的基础手段。来自西藏丁青县洛河村村民欧周尼玛与15位同乡组建了野生动物监测小队,在执行单位培训下开展野外红外相机布设和维护工作。
  每一台红外相机的架设都面临技巧与体力的双重考验。管理区域内的16台红外相机需要队员翻越十几座高山,在架设相机时,欧周尼玛会蹲在相机前模拟动物经过,以此挑选角度和背景,确保拍摄质量。架设完成后,他和队员们还负责定期回收拍摄到的数据。
  数据分析工作由检测中心完成。由于红外相机较为灵敏、雪豹个体间外貌差异不大等原因,判断同一监测设备前多次出现的雪豹是否为同一只较为困难,导致工作人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分拣“有效图像”。
  基于此,监测小队在实地样线走访时,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捡拾雪豹粪便。监测中心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粪便样品,最终才能确认雪豹个体身份。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为例,专业技术团队整合2017—2022年间的调查数据,利用空间标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青海片区的雪豹种群数量和密度,并形成科学报告。2023年10月22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召开雪豹监测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监测成果: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95%置信区间为171—369只)。
  另外,项目实施地以雪豹监测保护为牵引,同步开展了豺、荒漠猫以及兔狲等猫科,野牦牛和白唇鹿等有蹄类,黑颈鹤为主的湿地鸟类,斑尾榛鸡和红喉雉鹑等雉鸡类,林区和草原鸟类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
  搭建保护平台
  合作升级资源共享
  作为猫科动物的雪豹,有着机警、神秘的天性,又生活在高海拔地带,这无疑给野外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长久以来,雪豹的生态习性和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想要得到准确的科学数据,非一个单位、一家企业能完成,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政策、科学的综合支持。
  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雪豹守护行动”的初心,就是搭建一个集合政府、科研单位、保护机构、企业、社区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平台。
  中国绿化基金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携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西藏自治区林草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相关合作伙伴,做好项目设计及落地实施,推进雪豹种群保护、研究。
  各单位联合开展了“雪豹种群与伴生动物健康状况及受威胁因素”等调查研究,发现在雪豹潜在栖息地附近的野生与家养动物组织样品中存在哈夫尼亚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提示避免雪豹通过捕猎、进食患病动物对种群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除架设红外相机、实地走访等传统调查手段外,各种新技术手段也不断被运用到雪豹研究保护中,比如AI识别技术。
  近年来,各合作单位创建了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当红外相机照片及有关信息录入项目的信息系统中,AI识别技术便启用智能物种识别功能,筛选监测和收集雪豹个体识别及其他动物信息。这可以把监测人员从烦琐的数据记录、标注识别工作中解放出来,原来需要半年的工作时间缩短到几个星期。
  目前,动物尺度变化和外形相似物种的细分度AI图像识别算法仍存在很大挑战。珍稀物种拍摄数量不足,也导致了训练数据的缺乏。但经过项目各方共同努力,图片的训练数据已从最初3万张增至13万张。
  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不断迭代,可识别的物种从23种提升到31种,雪豹检出率从70.8%提升到95.5%,准确率为85.2%,并能过滤掉大量空拍视频、照片,大大提高了识别能力。
  目前,项目正着手于项圈GPS跟踪、遗传学研究、PAWS种群评估等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雪豹及其伴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保障。
  为充分发挥项目在自然教育方面的平台优势,将环保创新大赛颁奖环节与企业捐赠启动仪式相结合,在北京大学开展高校生态公益实践专项活动,环保专家在现场举行雪豹保护公开课,加强青年学子对雪豹等野生动物的认知。
  强化各方联合
  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雪豹守护行动”吸引了一汽丰田、上海历峰等爱心企业先后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跨界合作,企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品牌影响力。
  2018年,一汽丰田支持中国绿化基金会启动雪豹保护工作,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启“雪豹守护行动”,在雪豹调查、生态系统修复、社区发展和自然体验方面,开启了试验性探索。
  项目在西藏丁青县开展布托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景观恢复。项目人员在天峻县苏里乡尕河村与社区相关人员座谈,商讨人兽冲突基金的落实与实施。在丁青县中学建立了雪豹科普基地,用于高原珍稀动植物展示,定期开展自然教育等科普活动。
  项目开展了丁青县地区的生态恢复、周边社区建设、科学监测及自然宣教等活动,掌握了色林错区域雪豹重要疫病及种群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为雪豹保护二期项目提供了参考。
  2022年10月,卡地亚自然保护项目加入“雪豹守护行动”,共同启动“三江源雪豹守护行动”。该项目组织专家收集和整理了三江源区域雪豹文献资料108篇,编写了《中国雪豹研究文献综述》《雪豹及伴生动物监测技术手册》《雪豹监测项目培训手册》等专业科研指导手册,完成了三江源社会经济、放牧和人兽冲突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开展了公众倡导、互联网募款等工作。
  项目在进行公众倡导时,将监测、反盗猎与护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等知识相结合,带动更多牧民加入保护野生动物队伍。仅2023年第一季度,就有300人加入监测巡护队伍。
  此外,中国绿化基金会还重视加强社会公众对项目的辨识度的引导,在基金会网站、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官方宣传账号,增加了雪豹项目的专项输出内容,并且上线各公益平台,让公众可以通过平台了解雪豹保护。
  中国绿化基金会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力量,调动多方社会资源投入保护事业,吸引更多的机构、团体和个人为中国雪豹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雪豹守护行动”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绿化基金会将继续沿着科学性、专业性、开放性的道路前行,继续以平台模式为各科研单位、保护机构创造合作空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雪豹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公众宣传以及社会参与的重要优势资源。(果叮咚)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6-17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种群监测  栖息地保护  雪豹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