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若铁路穿越沙海,把若羌的红枣、策勒的雪菊、于田的肉苁蓉运往全国。沿途,5000万平方米草方格和1300万株乔灌木不时闪过,护卫着铁路的安澜和旅客内心的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交出了漂亮答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500万亩、6488万亩和7895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3%。
中国走出一条特色防沙治沙路,打造了荒漠生态治理的国际标杆,贡献了中国方案。
规模治沙 沙区生态焕发新面貌
河北丰宁小坝子乡,北京密云水库的水源地、曾经的京津沙源地。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小坝子乡林草覆盖率由30%提高到73%,沙化土地面积减少59%以上。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带动下,北京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沙化土地应绿尽绿。目前,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8%,外来风沙减弱、本地沙尘不起,北京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已降至年均2—3天。
同样的奇迹发生在西北。通过荒漠化治理,陕北沙地由黄变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迎来了防沙治沙的又一个黄金期,同时也是集中发力期。
大工程带动大治沙。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沙区、石漠化地区植被不断增加,生态状况不断改善。
大融合实现大提升。坚持治山、治水、治沙相配套,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禁牧、休牧、轮牧相统一,统筹实施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节水等各项措施,带动沙化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
十年来,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全面缩减,面积持续“双减少”、程度持续“双减轻”,荒漠生态系统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
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由点、线的局部改善到面上的整体突破,我国防沙治沙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科学防治 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全面融入防沙治沙工作的各个方面,“科技+”治沙,让防沙治沙既有规模又有质量。
防沙治沙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由单要素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集中连片沙化土地划定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这十年,依法划定并建设了113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保护面积达180.5万公顷。2021年开始,以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为基础,开展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西北彰武县实施“4项工程+2项改良+2项保护”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境内6处万亩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
国家沙漠公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成为先进治沙技术的重要试验田。这十年,我国创建了128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治沙技术更新换代,治沙模式不断升级。
草方格被称为“中国魔方”,从宁夏中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草方格固沙法为重点的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近年来,草方格治沙技术实现新突破。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牵头研发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治沙技术正向智能化、机械化、无人铺设转化。该项技术将施工效率提高60%、使用年限提高50%,治理成本较传统草方格降低20%以上。
宁夏白芨滩三代治沙人不断更新治沙方法,形成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两季植苗造林4项先进适用技术相互配合的“1+4”治沙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造林平均成活率从过去的40%—50%,提升到现在的70%—80%。
我国在多层级拥有专业的治沙科研机构,形成了高水平的治沙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壮大,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已建成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初步形成荒漠定位观测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这十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和第三次、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监测。
最近两年,国家林草局加快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努力实现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工程项目任务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
一边防治,一边不断提升沙尘暴应急处置能力,减轻沙尘暴灾害损失。建立健全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工作的预案体系、会商研判机制和重点预警期报告制度,构建起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没有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惠民治沙 “两山”转化创造新天地
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构想,正在沙区成为现实。
利用沙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气、生物、景观等资源,我国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生物质能源林等生产与加工以及沙漠康养旅游等沙产业,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
新疆阿克苏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目前,地区林果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产值16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52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据统计,广大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生绿也生金,治沙也致富。
通过发展沙产业,全国约有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国家林草局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的牵头单位之一,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扶贫,8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022年初,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进一步引导合理适度利用沙区资源,推动沙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树立典范 中国方案贡献世界
荒漠化与土地退化威胁全球40%土地,直接影响一半世界人口。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传世界。在防治荒漠化的进程中,我国为全球沙化土地治理树立了典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有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我国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防沙治沙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的国家。200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林业局印发《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中国方案,有监督考核强化责任。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中期督促检查和期末综合考核。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次目标责任考核。
中国方案,有重大规划明确蓝图。我国已实施两期《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编制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到2035年全国75%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沙化土地治理1亿亩。第三期《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已编制完成,待国务院审批同意后实施。
中国方案,有国际履约赢得口碑。这十年,我国还成功举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并于2017—2019年担任公约主席国,推动设立了区域履约机制,制定了“2008—2018十年战略”以及“2018—2030未来战略框架”,在宁夏建立国际防治荒漠化知识管理中心。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成为我国外交事业中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中国方案传向世界,造福世界。根据中国科学院专项研究,我国率先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G20领导人峰会宣言提出的到2040年全球退化土地减半目标实施作出了中国贡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秘易卜拉欣·蒂奥2022年表示:中国荒漠化防治与大范围土地退化修复工作处于世界前沿。
久久为功 治沙精神展现新形象
事业育精神,精神成事业。
沙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干部群众和林草人来讲,这里不仅是生活的家园,还是创业的沃土。一代接一代人接续奋斗,用心血和汗水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创造了无数将荒山变青山、把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林场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建设奇迹,让沙海变林海,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2021年获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新疆阿克苏柯柯牙各族干部群众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家园,经过30余年努力,成功逼退“沙魔”进攻,换来今朝瓜果飘香。
甘肃八步沙,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山西右玉,二十余任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变成了绿色海洋。
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石光银、廷·巴特尔等被授予“七一勋章”;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苏和等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这些生态文明建设和防沙治沙重大典型,凝聚起强大力量,树立起时代标杆,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
治沙人不再是孤勇者。千千万万治沙人,千千万万参与者,让祖国万里风沙线成为万里风景线、万里幸福线。(赵向往)
中国绿色时报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