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北京密云生防一景:赤眼蜂大战玉米螟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其中利用天敌来防治农业害虫,应用最为普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201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的目标,农药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为田园清洁工程的重点,将进一步探索生物防治的推广和应用。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和密云县植保植检站在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
  病虫害造成农产品损失严重
  北京市植保站站长张令军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各种农药的不当使用,病虫害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单纯打农药不仅会导致过高的农药残留,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而更加猖獗,食品安全又是关系到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大事,如何既能减少农药残留,又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正是兼顾二者的破解之道。
  一方面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另一方面化学农业的使用造成空气、水、土壤的立体污染,农药残留导致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和第二农药生产大国。而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
  密云县每年植物病虫草鼠种类多达320余种,危害严重发生频繁的就有40余种,发生面积达370余万亩,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10%—20%,达7400万公斤,每年防治害虫使用农药量超过300吨。近年来,由于免耕、保护地面积增加,冬季翻耕面积减少,改善了病虫害越冬的栖息环境;经济作物、秋冬季蔬菜、反季节蔬菜面积增加,给害虫提供了充足食物来源;加上一些地区不科学地滥用农药,不仅使害虫产生抗性更加猖獗,还造成农产品污染。
  由于密云是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基地——密云水库正坐落在县域中央,为了保护水源,密云县必须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开发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之路,以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防控之道在于找到天敌
  在大力开展室内多种天敌繁育技术研究的同时,密云县植保植检站加强了各种天敌田间应用技术的推广。先后在玉米、蔬菜、果树、经济作物上开展了示范。天敌产品实现了订单化生产,并提供技术支持和配送。在蔬菜园区,开展赤眼蜂、瓢虫、草蛉防治害虫技术示范推广,目前仅在密云县就推广生物防治2万亩,占总面积的20%
  在全县20万亩玉米田,实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连续33年不用任何化学农药。从2007年开始,开展赤眼蜂防治板栗桃蛀螟技术研究,到目前,全县结果期板栗90%以上使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
  在全县5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利用赤眼蜂防治花生棉铃虫,占应防面积50%以上。
  另外,在向日葵、果树、林木,利用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肿腿蜂防治干天牛,瓢虫防治蚜虫、草履蚧,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走向产业化带来多面效益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了确保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安全,密云县进一步加大了生物技术研究应用力度,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已经走向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县植保植检站在研究病虫害预警监控基础上,引进、繁育、应用各种天敌昆虫,而赤眼蜂是密云生物防治产品的主打品牌,主要用来防治玉米螟、桃蛀螟、向日葵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以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为例,30多年来,仅密云县就减少农药用量3460吨,挽回产量损失2.88亿公斤,节省农民防治用工612万个。极大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在生态效益方面,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其生产的原材料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繁育生产和推广应用没有任何三废污染。1977年测定百株虫口密度达300—700头,2005年下降到10头,有效控制害虫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自然界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1991年百株玉米螟天敌85头,2001年达到114头,农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在赤眼蜂生产中,植保站创立了散粒繁蜂新工艺,制定了繁蜂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自主研制了暖茧收蛾、挤卵新工艺,研究改进田间释放器具,精确放蜂时间,确保蜂卵相遇等一整套经济、实用的繁放赤眼蜂新技术。在赤眼蜂产品包装上,首次实现了机械化繁育。
  在大规模繁育并利用赤眼蜂的基础上,植保值检站开展了瓢虫、草蛉、肿腿蜂、周氏啮小蜂、捕食螨等天敌的饲养应用研究,拓宽了生物防治领域。目前年可生产赤眼蜂150亿头以上,推广面积150万亩次,生产瓢虫1000万头以上,控制蔬菜蚜虫面积1万亩以上。
  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等各种科技奖励40余项,其中防治玉米螟等害虫的赤眼蜂繁放技术,获国家级星火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密云县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已经走向产业化。在赤眼蜂生产中,首次实现了机械化繁育。创立了散粒繁蜂、暖茧收蛾、挤卵新工艺,改进了田间释放器具。
  羽化车间的柞蚕蛾,蛾卵是赤眼蜂后代的孵育所。
  赤眼蜂简便小包装,一袋中可出赤眼蜂1万头左右。 本报记者 常丽君摄
常丽君 科技日报 2010-07-20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环保  生物技术  森林保护  生物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