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油茶等木本油料扩面提质增效,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支撑体系和转化路径,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化林改,续写绿色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何纵深推进?2022年改革发展司通过深入开展调研、总结推广经验、开展综合试点,续写改革发展的绿色篇章。
开展专题调研、蹲点调研。改革发展司委托北京大学开展全面调研评估,全面掌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情况,系统总结各地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查找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广泛听取林农、林业经营者、地方林草部门、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和诉求,研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建议。
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1月,召开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组座谈会。7月,召开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调度会,总结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效,交流各试点市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
宣传推广林业改革发展经验做法。以《林业改革动态》等载体,宣传推广福建三明、江西抚州、四川成都等地林业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规范林权流转管理。起草《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已完成征求意见和合法性审查。
推动林权信息化建设。完成林权综合监管系统的研发和试运行,已全面部署系统应用。
稳产保供,助力国家粮油安全战略
发展油茶产业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需要,也是打造绿色万亿产业经济的需要。
解决油茶发展用地用钱问题。印发了《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保障油茶生产用地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调度低产低效茶园改种油茶潜力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做好油茶生产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油茶生产目标任务,以及“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和用地用钱等重大突破性政策,中央财政对油茶资金投入大幅增加,油茶生产非耕地国土资源储备达2100万亩。
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工作、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抓好动员部署。组织召开全国油茶生产推进工作视频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油茶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国油茶生产。
强化组织保障。组建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落实蹲点包保工作机制,推动油茶品种优化调整、技术标准修订、采摘机械揭榜挂帅项目启动实施、公益林调整上报审批、生产任务落地上图和纳入林长制考核等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
深入开展油茶重大调研,协调收储、期货、产业融合等政策支持,调度生产安排,分解落实任务,协调下达计划,组织专家制作发布系列网络课程,研判油茶灾情和生产形势。截至2022年12月底,全面完成油茶新增种植面积200万亩、改造面积400万亩的年度生产任务。
全面谋局,向9万亿元迈进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万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强国地位初步确立。
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出台《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加强林草产业宏观指导。
重构经济林发展新格局。组织开展全国经济林调查统计,编写《全国经济林产业发展指南(2021—2030年)》和核桃、油橄榄、板栗、柿、枣等发展指南。研究经济林重点产区遴选方案,组织征集新增经济林咨询专家库入库专家548名。部署推动各地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经济林节庆重点活动39项、系列活动104项,实施惠农政策82项。推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次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起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组织6省(市)16家企业现场展示木本油料等林特产品。深化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组织调试全国经济林产销对接应用系统,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文推进林特产品馆建设,新增木本油料馆、吉林馆,入驻商户近400家,上线商品达6000余款,销售额突破2.2亿元。
公布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名单。认定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等59家园区为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认定第五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等监测工作。
加强产销衔接。2022年11月5日—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第15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办展。线下展会设国际标准展位2075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31家企业参展,到会客商6.1万人次,4天累计实现成交额10.28亿元。线上展会入驻企业802家,上线产品约4850个,线上流量350万人次。
批准设立国家竹产业研究院。2022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同意浙江省依托安吉县竹产业研究院设立国家竹产业研究院,打造全国竹产业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纽带、成果转化平台的样板。
林业改革走深走实 典型经验探路示范
自2021年国家林草局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来,目前已有山西省晋城市、吉林省通化市、安徽省宣城市、福建省三明市、江西省抚州市、四川省成都市6个城市被纳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各试点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智库支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综合试点工作。立足新形势新变化,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开展新探索新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探索,完善集体林权制度
三明市创新林权登记管理机制,优化林权办证服务、林权纠纷调处机制、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系统,实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及权籍勘验全免费服务;创新场村合作经营模式,采取以场带村联户发展、经营管理托管服务、技术共享服务等方式,推动村集体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经营,强化“场、村、农”利益联结,实现林场、村财、林农“三增收”,2021年福建省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等合作经营面积增加3.7万亩,村财政增收1250万元。
抚州市建立集体林权收储整理平台,对碎片化、低产低效、偏远地区、经营不善、到期无力还款的集体林地进行收储并统一经营,形成“收储公司+林权流转+储备林+场外造林+国土绿化+碳汇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的复合经营模式,将收储经营的林地资源打造成优质“资产包”,再融资收储更多的林地,实现“滚动式”发展。抚州市11个县(区)均建立了林权收储整理平台,收储面积超过40万亩。
宣城市探索建立林地受益权证制度,将农户分散经营的低效山场入股存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发放林地受益权证,并允许继承、转让、交易;成立“两山”公司,收储碎片化林地,引导集体林地股份合作经营。
创新机制,优化森林经营管理
抚州市开展适度放宽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允许经营者自主确定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和采伐类型,允许集体和个人人工商品林主伐限额年度结转使用。
宣城市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鼓励依法依规使用林地的经营性项目,通过在非林地上造林并区划为林地,实现项目所使用林地的占补平衡。
三明市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实行采伐蓄积量、采伐年龄、采伐坡度、采伐指标“四个放宽”,落实林木处置权,从“管指标”向“管经营”转变;出台生态公益林增减平衡工作方案,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建立征占用林地监督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林用地。
成都市建立健全“管委会+投资公司+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模式,推进龙泉山国土绿化试点项目;分类推广“抚育间伐+补植珍贵阔叶树种”“抚育间伐+修枝”等模式,推进森林经营试点。
打造模式,创新林业金融服务
抚州市创新推出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首期贷款规模1亿元;探索开展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完成贷款金额6100万元;开展碳汇林经济价值保险试点,为12万亩碳汇林提供风险保障229万元。
宣城市推广林权收储担保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道贷等金融产品,发放全省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
三明市探索林业融资新方式、林业信贷新产品、风险防控新路径,开发福林贷、益林贷、林权按揭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大额林权抵押贷款等风险防控机制,2021年全市新增林业信贷9.88亿元。
晋城市创新林业保险产品,整市推进核桃干果经济林保险,每年政府出资补贴投保核桃林约3万亩;探索开展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试点,已完成全省首单理赔工作;开展古树名木保险试点,全市已为208株古树投保。
生态产品,探索实现价值机制
三明市深化林票制度改革,推进林票制发标准化、发行多元化、交易市场化,在国有林场试点基础上,加强与央企省企合作,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载体发行林票,全市在211个试点村制发林票1.63亿元,惠及村民6.6万人,带动每个村村财政年均增收5万元;探索林业碳票制度,突破林业碳汇方法学、行业框架和应用场景,创新碳减排量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批林业碳票。
宣城市试点开展县乡村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探索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组织泾县完成保护区核心区林地流转,落实每亩每年80元补偿标准。
抚州市探索开展远期林业碳汇收储交易,收储全国首例远期林业碳汇1.46万亩,碳汇量13万吨,交易额130万元;开展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试点,探索对生态修复新增湿地资源进行收储、交易。
搭建平台,高颜值向高价值转化
抚州市重点打造资溪毛竹、中药材、金溪香精香料、南城校具及凉亭、黎川家具、乐安森林食品、广昌林下经济等八大林业特色产业园,为“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开辟通道。
成都市发挥大城市带大乡村优势,创新“林子+院子”“森林+民宿”“林盘+田园商务”等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生态高颜值向高价值转化;创新培育经营纪念林,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外探索林下生态葬,建立林地与墓地复合利用模式。
通化市启动实施国家储备林、特色经济林、林下中药材等“七大基地”产业项目,建设东北地区木本粮油发展优势区,仅人参产业产值已突破300亿元。
三明市建立“政策扶持、园区带动、龙头引领”发展机制,建设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以林药、林菌、沙县小吃配料为主的林下经济,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森林康养品牌。
健全体系,升级管理服务模式
三明市构建“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警长”司法护航机制,探索实施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护林员“四化”管理模式、病虫害“一包二快三打非”除治模式、森林防火工作“双网双线”模式。
抚州市以乡镇为单元分片成立林业管理服务中心,承担林业技术指导、林权流转服务、森林资源监管等职能,着力解决基层林业管理空心化问题,全市已挂牌成立55个林业管理服务中心,编制275人。
通化市围绕“生态大数据、产业大数据、林区物联网”三大板块,推进智慧林业建设,打造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宣城市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建立“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林业局长”工作机制;完善森林防火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森林防火学校,组建4支社会化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