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夯实绿色根基 厚植生态优势
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心系内蒙古生态建设,赋予了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
2022年,内蒙古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聚焦“一线一区两带”总体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山川披绿 坚持提质提量并重
2022年,内蒙古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为广袤大地增彩添绿。全区完成造林474万亩、种草1716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完成防沙治沙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
坚持提质提量并重。以水定绿、量水而行。以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为抓手,实行任务落地上图,促进精细化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用好羊草、柠条优质乡土草种,通过种草、改良、围封等措施,持续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启动落实基本草原划定调整工作,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划定调整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和验收方案等,依法依规开展全区基本草原划定和调整工作,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一张图”,基本完成草原资源调查监测,摸清了草原家底。
实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和荒漠化监测,共完成2965个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草原样地监测,全部通过国家质量检查。
资源保护 突出重点从严管理
林草灾害防控成效显著。严防死守重点区域、重点时期、重点人群,全区火灾受害面积较上年同期下降41.9%。进一步加大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587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6420万亩。
加快建设草原生态数字化监管平台,启动林草湿综合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现状和年度变化情况。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申建,深入推进“一湖两海”和察汗淖尔综合治理。
拓宽渠道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借助林业资源优势,开拓林业碳汇新渠道。
编制完成了《内蒙古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个经省级“双碳”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方案。积极推进碳汇交易项目储备工作,开发自治区林草湿碳数据管理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
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为自治区加快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提供了契机。
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保持林草生态扶贫政策基本稳定,继续实施“两补偿、两带动”。
加大林草产业发展推进力度,启动编制“全区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草产业、提升天然草地生产能力方案,实施林业产业化项目16个。
深化改革 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推进林长制见成效。发布首个总林长令,开展各级林长巡查工作,印发《林长制考核办法》。
开展全区国有林场摸底调查,推动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融合发展和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实施草原“三权分置”,开展深化草原经营制度改革调研。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打总体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五大任务作出了科学系统部署。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下一步,自治区林草局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打总体战意识,紧紧围绕“一线一区两带”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力争在生态保护建设上迈上新台阶。在科学绿化上,把科学绿化贯穿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全过程,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聚焦重点区域分类施治,在林草生态建设上突出东部草原与沙地综合治理区、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西部荒漠综合治理区和黄河重点生态区,实现由规模化向精细化、数量型向质量型、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转变。在灾害防控上,从自治区林草资源大区、灾害防控形势严峻的实际出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期,坚持早发现、快处置,突出抓好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守住林草领域风险防线。在严格保护上,坚持监管打击并重,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进森林草原生态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天空看、地面查”林草资源监管体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占用草原林地行为。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尽快落地,抓好贺兰山国家公园、大青山国家公园创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助。
同时,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在保护好生态系统核心区域的同时,为经济建设腾出更多空间,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另一方面,立足自治区林草资源优势、自然气候条件、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区域集聚、点状支撑布局,在重点区域做大做强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个优势产业,全力以赴在落实“向森林要食物”上实现破题。
强化林草科技推广应用和支撑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林草科技攻关,让科研项目更有实效,更“接地气”。大力实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产业良种水平提升工程。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将砥砺前行,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祖国北疆大地绘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让林草发展成为亮丽风景
林草兴则生态兴。内蒙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林草建设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林草十年 成效非凡
10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年均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分别超过1000万亩和3000万亩,均居全国之首。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10年间建成百万亩樟子松基地,昔日的京津风沙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后花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出了“中国药方”。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敖东 郭利平)
九百多万亩新绿扮靓黄河流域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依托国家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截至目前,黄河流域42个旗县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923.9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67.9%。
自治区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在荒山荒坡选用耐旱植被,严控大面积种植高耗水植被,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综合措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绿色”动力。(张良)
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2022年,内蒙古以扩绿、提质、增汇(碳汇)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国土绿化任务。
2022年国家下达自治区区造林任务304.39万亩,种草任务130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557.68万亩。截至目前,全区完成造林474万亩、种草1716万亩、防沙治沙750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56%、132%和135%。
一年来,自治区各级林草部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以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项目为抓手,以水定绿、量水而行,科学划定和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用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建设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实行精细化管理,国土绿化正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敖东 郭利平)
草原数字化监管平台让草原更安澜
2022年,内蒙古把强化草原资源数字化监管作为新时期保护草原有效手段,结合林长制落实,启动草原生态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网格化监督管理工作方案》,细化各地草原网格化监管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积极开展网格化监管试点工作。
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区草原监测评价工作,完成草原生产力、退化等健康状况综合监测,逐步构建起“天空看、地面查”全覆盖式森林草原督查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大保护格局,为全面推动全区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姚蒙)
全区美丽乡村超2000个
为有效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实现绿富共赢的高质量发展目标,5年间,内蒙古累计绿化美化乡村2159个、嘎查村7337个,着力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9个、示范村3563个,增加乡村生态绿量97万亩,庭院及四旁植树630余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30%以上。
2018年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绿化美化行动随之启动。各地根据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以水定绿,开展绿化美化,发展农牧民房前屋后“小苗圃”“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着力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村,切实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稳步增加乡村绿量,打造高品质乡村绿化美化工程。通过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切实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结合国家林草重点生态工程、植被恢复、义务植树、区域绿化、防沙治沙等,切实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力度。
大青山强化保护生态蝶变
2022年,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禁牧专班效能,全面落实禁牧工作6个方面15项措施,对禁牧监管工作实行拉条挂账,挂牌督办。据2022年12月9日动态台账统计,共清理养殖户298户,清理牲畜总计16.5万羊单位,与2020年8月开始推进禁牧时43.8万羊单位相比,减少29.1万羊单位,降幅66.4%。
保护区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落实,与禁牧工作形成合力,使禁牧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了保护区天、地、人网防火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全方位排查火险隐患,历年来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保护区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世人讲述大青山生态蝶变的故事。(张新宇)
7.6万亩退化草场成世界生态修复样板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历时3年实施的7.6万亩退化草场修复项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成为全国精选的18个典型案例中唯一一个中国向世界推荐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一项目打造出的“中国模式”,成为联合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工程。
“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项目”是国家试点项目,从2019年起,对当地国有农牧场和牧户的7.6万亩退化草场进行生态治理。针对不同草场退化情况,通过分区施治、精准施策,不仅让草原重获新生,也增加了植被多样性,使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更加稳定。两次监测数据分析显示,项目区内7.6万亩草场得到有效治理,风蚀坑免耕补播后出苗率高,切根区域羊草株数增加3到6倍,施肥区域冰草及豆科牧草等优良牧草数量明显增多。区域内单草产量平均提高20%至40%,土壤有机质增加10%以上,每年预估可实现增收250万元。(特日格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