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特别报道(下)
九曲黄河,纵横万里。
“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沿岸9省区绘出“绿富”共赢新蓝图。自此,“大河强音”的新时代乐章,在两岸奏响。
“绿富”共赢 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滔滔黄河在遇到华山阻挡后陡然东流,在河南段勾勒出黄河大“几”字弯的重要一笔。
坐落于此的小秦岭,曾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主产区。“1975年-2015年,累计生产黄金450余吨”“最快的一年,GDP增长33%”……一项项数据,记录着这座藏金埋银之地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过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记录下了半个多世纪来的粗放开采给小秦岭带来的“满山疮痍”。
“那时候河里都是黏稠的灰水,像泥浆一样,根本没法浇地。”谈起过去,家住小秦岭附近的农民大叔感慨颇深。
“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还小秦岭以宁静,还母亲河以清流。”痛定思痛,当地政府立下军令状,一场再造小秦岭的生态文明捍卫战在河南打响。
关闭1000多个坑口;拆除1.4万个生产生活设施;栽植75.7万株苗木……2016年3月至今,共有77万人次投入到小秦岭矿山治理修复的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
如今,站在枣香苑1100坑口处举目四望,绿意浓浓,不见喧嚣,只闻鸟鸣。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水、林”相依相偎,小秦岭处处生景。当地政府借此契机,开始实施经济转型。旅游业替代黄金生产,成为当地的“王牌”支柱。地处小秦岭的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去年曾创下3天吸引游客10万人次的纪录。
黄河北岸,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登高俯瞰老牛湾,一泻千里奔腾向前的黄河绕着准格尔大峡谷迂回徘徊,形成“S”形大弯。
别看现在水清民富,曾经的老牛湾村,荒山秃岭,地瘠人穷,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短短几年,变化如此之大,当地有啥妙招?”
“除了集中连片治理、培育森林植被,上下游兴建的库坝工程也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地质遗迹保护与建设科科长史跃中说,在一系列治理项目的顺利推进下,截至2019年底,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
“黄河变绿以后,旅游业开始发达起来,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老牛湾村成了清水河县最富有的村庄,老百姓也跟着富了起来。”史跃中感叹道。
一条水脉便是一条潜在经济带。小秦岭和老牛湾村从“黄”到“绿”的转变,正是“做活水文章,吃上生态饭”的生动范例。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沿岸9省区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仍在继续。
主动谋变,产业“自清”蹚发展新路
在青海绵延1600多公里的黄河干流线上,“盘活沿黄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故事正在书写。
“你好、谢谢……”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第二完全小学,初次面对镜头的孩子们丝毫未显生涩,热情地与记者打招呼。
“过去,这里取暖设备落后,孩子们冬天上课很遭罪。”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说。
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曲麻莱县,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年平均气温仅有零下3.3℃。2015年以前,靠牛粪炉取暖是牧民们世代过冬的方式。
“牛粪燃烧快、热效率不高,不烧时屋子里的温度立马就降下来了。”尼玛扎西边说边摆手,“牛粪都拿去取暖了,草原的肥料就跟着少了。”
粗放的取暖方式行不通。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曲麻莱县告别传统的牛粪炉,迎来燃煤锅炉供暖的时代。
“取暖效果如何?”面对记者的追问,尼玛扎西皱了皱眉,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县供暖面积6.9万平方米,年耗煤总量约0.8万吨,年耗电39万千瓦时,每月每平方米运行费用达15.53元,年运行费用750万元,成本太高了,行不通。”
成本高,污染大,在江源之地,燃煤取暖不适合。
为了寻找清洁有效的取暖方式,2017年,曲麻莱县党政班子组成工作组分赴北京、河北、青海果洛州等地对清洁能源煤改电进行专项考察;2018年,曲麻莱县投资2450万元,先行对学校、敬老院、党政部门等公共场所进行供暖改造。当地清洁取暖的序幕,由此拉开。
尼玛扎西告诉记者,目前,曲麻莱县清洁取暖试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曲麻莱地处黄河源头,产业转型这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距曲麻莱县1700多公里的陕西榆林,也在加快产业升级的路上主动求变。
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在“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下,规避“资源陷阱”,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榆林首要思考的问题。
“身为国内同等规模相对一流的能源化工企业,效益好才有竞争力,所以在能源转化效益上要高。”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说,经过一系列探索,该公司找到了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的方法,“2019年,我们将公司采购的煤炭通过加工生产,转化成聚乙烯、聚丙烯、硫磺等多种化工产品。全年买煤的成本约为17.9亿元,产值能达到56个亿。”
“主动谋变”,诸多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黄河两岸,创新驱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润泽民心,黄河人家拥抱幸福新生活
陕西宜川县壶口镇曹家庄村,贫困户王吉明正在苹果园里忙碌着,几个月后成熟的苹果将为他带来不错的收成。
“种苹果之后生活变好了不少,这活干起来有劲。”王吉明指着园里的果树说,保守估计,每亩苹果纯收入能有一万多元,“有了这些苹果,致富奔小康不成问题。”
和王吉明一样,得益于苹果种植,宜川全县1457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我们现在将贫困户全部纳入“企业+合作社+果农的联结机制,业、合作社优先高出产地价收购贫困户苹果。”延安市市长薛占海介绍说,当地持续推进以苹果为主的产业扶贫,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90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我们还上线了智能选果线和冷气库,免费为贫困户上线分选、入库贮藏苹果。”
在山西永和县,截至2019年,3.6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工程实施,覆盖全县7个乡镇、46个行政村,涉及贫困户1356户,按目前的经济林管护成效,三年后亩均增产20%,可有效帮助贫困户稳产增收;
在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生态补偿项目真正落到了实处,当地政府鼓励牧民积极参与河道、草原、湿地管护工作,让他们在拥有稳定收入的同时,自觉承担保护湿地的重任,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齐头并进;
……
从年复一年在黄土里刨食,到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无数水上人家倚靠在母亲河的臂弯中,走向小康。
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兴。这条绵延5000多公里的大河,催化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滋养了一代代沿黄百姓。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频共振”,已成为沿河9地无需言说的默契,这首诉说“绿富”共赢的发展交响曲,奏响大气磅礴的新时代乐章。(曾帆 王爱民 王慧 陈立庚 王佩 尚明桢 郭莹 张伟 邹星 李永强 蒋莹)
人民网 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