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奋斗不息,七十载硕果累累。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规划院”)迎来了70周年华诞。
林草综合监测整合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沙化、林业碳汇、生态系统等监测体系,实现年度出数,提高了监测精度,提升了监测效率,有效支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天空地”协同的林草感知系统为推动林草业务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三北”工程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林草建设的标志性品牌;国家公园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70年来规划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坚守,是规划院为林草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贡献。
近年来,规划院持续优化监测技术,优质完成监测任务,林草资源调查监测主导地位日益巩固,部分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促进林草改革发展,林草智库作用日益加强。牵头感知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林业,林草信息基础支撑地位日益显现。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和自身能力建设,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是国家林草局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智库平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2024年,规划院入选全国工程咨询行业智库型单位影响力50强,列第28位。
70年来,规划院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林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祖国林业建设的丰碑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茫茫林海中走来
回望70载,每一次调查监测、每一次生产科研,都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
1954年,规划院前身林业部调查设计局森林航空测量调查大队成立,大队下设航空摄影、航空调查、地面综合调查3个分队,总人数402人。这一年,3个分队完成了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航空摄影、航空调查和地面综合调查,并将调查成果编撰成7卷500多万字印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详尽的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调查报告。
成立后的10年,这支队伍共完成航调面积86.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基本查清了我国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与此同时,完成全国多地森林专业调查、林业数表的编制工作,开展白龙江、大兴安岭东部林区、西南金沙江中游林区开发建设规划,以及江西、湖北、广西等省区多县森林经营利用设计,为林区开发和木材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张张精心绘制的图纸,一个个科学调查的数字,谱写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乐章。
在艰难险阻中前行
1969年夏天,林业部森林综合调查大队成建制下放到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更名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调查规划大队。
这支队伍在全国首先提出把我国森林调查工作分为三类的技术体系。当年冬,农林部召开全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将林业调查分为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三类,确立各类调查的目的和相互关系。三类林业调查体系正式建立并沿用至今,对我国林业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1977年,大队派出53人的赴藏中队,与西藏有关单位合作完成西藏自治区首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清了西藏全区的森林资源,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引起巨大反响。1978年,《应用先进技术调查森林资源》获得我国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大会授予大兴安岭调查规划大队西藏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79年,大队回到北京,并扩建为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与林业部规划局实行局、院合一体制。后改称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随后,全国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束。至此,我国标准一致、以省为单位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初步建立。
从大兴安岭回到北京,再历经扩建、更名,体现了国家对林业调查规划事业的重视,也赋予了这支队伍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规划院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引进了遥感、图像处理、计算机等新技术,引入大批大学毕业生,从各个部门调来有关的专业人员,很快形成了资源监测、规划设计、信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这一时期,规划院参与了第三至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为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建立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规划院完成了一系列的林业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国家造林项目”总体设计,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建设规划(林业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等。
多年来,规划院在完成调查设计的成果中,获得了较高评价,为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新时代与发展同向
70年来,规划院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发展同向、与林业革新共进,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以来,规划院的工作重心随国家林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而转变。逐步由单一的森林资源监测向林草多资源监测转变,由专项业务向林草建设全方位业务转变,为国家宏观决策、林草战略实施、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院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规划院已发展成为集林草综合监测、林草生态感知、调查监测评估、规划咨询设计、遥感测绘信息、科教影像传媒、研发应用标准、对外合作开发于一体的业务格局,发挥了林草调查规划领域国家级队伍的旗帜作用,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宏观决策的“智囊团”,林草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参谋部”。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事业。目前,规划院内设33个处室,在职职工3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97%,博士和硕士占69%,高级职称人员占55%。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人,省部级及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15人,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林草科技创新团队3个,9人获林草青年科技奖,拥有注册咨询工程师、测绘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人员40余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通过多年实践,规划院形成条理清晰、管理有序的制度体系,在施行的各类制度90余项,全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截至目前,规划院完成的项目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国家科技攻关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和勘察设计奖38项,获林业行业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标准创新奖、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和勘察设计奖等奖项224项。
经批准,依托规划院成立了森林、草原、荒漠化监测等十大中心。森林资源等4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等4个国家林草局标委会,工程咨询等7个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规划院。规划院还牵头成立了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与大数据等5个国家创新联盟。
从最初的森林资源调查到如今的全局性现代林业发展规划设计,规划院人始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业务向多领域拓展,为我国林草事业乃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规划院将扬帆再起,在大江南北继续镌刻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规划院精神,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中国再立新功。
重点突出 亮点纷呈
林草资源监测
森林监测:第六至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支撑组和成果汇总组均设立在规划院。同时,规划院也是第七、八、九次清查的牵头单位。在历次清查中,规划院不断创新技术,引入遥感、数据库等高新技术,开展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清查技术逐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草原监测:2019—2023年,牵头完成全国草原监测评价体系构建,连续5年完成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形成全国草原分布图。
湿地监测:2009—2013年,作为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技术支撑单位,规划院完成了相关技术规程制定、技术培训、检查验收,以及监测数据、成果分析汇总和报告编写等工作。
野生动植物监测:1995年至今,规划院先后承担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国第三次、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三江源雪豹种群监测及栖息地保护、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监测等一系列项目。
碳汇计量监测:规划院先后完成3次全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和年度全国林草碳汇计量分析,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国情的全国林草碳汇计量体系,支撑和参与巩固提升国家及地方林草碳汇能力和碳汇价值实现。2015年,规划院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同研发首颗林草行业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2022年8月4日成功发射,实现了国产卫星精准探测森林高度和碳储量。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自2021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规划院牵头负责技术方案、技术规程以及内业统计和成果编制工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大量高新技术得到集成应用与创新,建立了集林草湿荒和碳汇于一体的综合监测体系。
信息化建设
2006—2010年,规划院承担了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等编制工作,为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划院作为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建设项目技术牵头单位,到2012年底首次将全国林地和森林落地上图,形成精准划定林地范围、直观反映林地资源的无缝拼接“一张图”,数据图斑达8600多万个。
2018年,研建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推进了森林资源“一个体系”监测、“一套数”评价、“一张图”管理、“一个平台”服务,科学支撑“国家—省—市—县”多级森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2020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规划院承担了感知系统建设方案编制、板块设计及开发、系统集成等工作。目前,感知系统已基本建成,160个业务系统、1300个图层服务、2.5PB的数据量,形成林草资源信息的立体感知、智能分析和交互可视的业务应用与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林草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实践研究,规划院拥有软件著作权80项、发明专利18项,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应用等领域走在全国林草系统前列,具有行业示范作用。
规划咨询设计
规划院牵头开展了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主持或参与历次全国林业五年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规划,编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林地保护利用、森林草原防火等规划200余项。
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规划院完成了中俄共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一至三期、五至六期总体规划,中缅罂粟替代种植林业规划等近百个国际合作项目,足迹遍布五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
科研应用标准
21世纪以来,规划院先后承担了森林遥感识别、沙地植被恢复、“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国家公园范围与管控分区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林草局“948”、科技推广等科研课题、项目200余项。编制完成森林、草原、湿地、林草防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国家、行业和工程建设标准230余项。《林草资源研究》连续9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在WJCI全球林业学科排名第67位。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