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国之大者”。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致辞中宣布,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这也是继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COP15大会上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坚决扛起建设国家公园的重大政治责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公园中心”)按照统一部署,会同各有关单位,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聚焦健全国家公园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科学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各项任务,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贡献力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支撑保障。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编制出台
在2022年1月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宣布,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1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11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通过编制和实施该方案,逐步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严格保护起来,守护好我国最美国土,努力把总书记关于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科学擘画变成美好现实。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林草局在北京召开《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新闻发布会,邀请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科院等单位共同解读方案内容,回应社会关切。
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为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国家林草局会同中科院及有关部门,在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研究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生态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国家公园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我国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为稳妥有序推进新一批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设立指南》,明确创建设立工作流程及材料编报等要求。目前,正积极指导相关省份,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最新要求,开展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相关工作。推动祁连山、钱江源、南山、神农架、香格里拉5个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持续完善设立条件;推进黄河口、秦岭、南岭、羌塘、卡拉麦里等1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开展创建工作,并对部分候选区完成第三方评估、征求中央有关部门意见等工作。
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开启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一年多来,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央地协同的良好局面,在央地多方共同努力下,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国家林草局配合中央编办积极推进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工作,共同指导相关省(区)认真落实中央编委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对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的批复要求,因园施策提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会同各相关省(区)完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协同配合、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局省共同责任工作体系,于2022年5月底至6月初,以“一对一”形式与5个国家公园涉及相关省(区)召开局省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逐步构建国家主导、央地共建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各个协调推进组通过实地调研、召开会议、建立台账、每月调度等方式,全面落实局省(区)联席会议的安排部署,落实包片责任和重点工作。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长江正源、黄河正源以及江西武夷山区域分别正式纳入三江源、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得以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撤并原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管理的73个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联通和基因交流逐步恢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持续推进中俄跨境合作保护,畅通虎豹跨境迁徙通道,实现了野生东北虎、东北豹从跨境游走觅食到境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转变,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33%提升到50%以上。海南长臂猿在2021年增加2只的基础上,2022年又新增1只婴猿,种群数量达到5群36只。
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和勘界定标。指导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组织评估审查。2022年11月11日,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办法研究起草了实施细则。目前,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正在进行审核评估。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第一批国家公园勘界工作的函》,组织对东北虎豹、武夷山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勘界成果材料进行初审。
有序推动确权登记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公告登簿工作的通知》。组织有关单位,配合自然资源部登记局,召开视频部署会,指导编制《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研究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清单。
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三江源国家公园整合4个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农牧等执法机构,组建三江源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履行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职责。福建省增设“国家公园监管”执法类别,授权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等,明确权责事项123项,实行园区执法支队与管理站合署办公,履行各类行政执法和日常管理职责。海南省政府以政府令形式,授权省森林公安局及其直属分局行使42项林业行政处罚权,园区行政执法由9市、县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执法力量派驻国家公园管理机构。
国家公园支撑保障不断强化
强化国家公园法规制度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公园法(草案)》(送审稿),同时,持续加强与司法部等部门沟通协调,编写执法监督等14个立法专题材料。编制出台《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保障立法过渡期内国家公园建设各项工作。组织起草《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
设立国家公园专项资金。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与国家林草局制定的《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创建和运行管理等5个重点方向,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5项政策举措。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国家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库,加大对国家公园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家公园补助资金较上年有大幅增加。
持续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及感知系统建设。编制《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指南》和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推进东北虎豹、大熊猫、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试点项目落地。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平台建设,制定监测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工作方案,研究制定监测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第一批国家公园地类变化遥感监测核实工作,形成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对接共享。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公园感知系统框架,推动建立各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工作专班,提供相关数据,加强数据对接共享。
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原住居民生产生活转型。选聘原住居民4.94万人就地转为生态管护员。三江源、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国家公园生态品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启动实施黄牛集中养殖、黑木耳提质增效、示范村屯建设、替代生计培训等一批民生项目,实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和保险赔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运用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置换方式推进生态移民,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替代产业。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商品林赎买、景区集体林“生态分红”、地役权管理等生态补偿,改建生态茶园。
广泛传播国家公园理念。通过举办展览和科普宣传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公园政策知识。配合局外宣部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深度合作,利用新媒体多途径多角度宣传展示国家公园之美。在新华网首页上线国家公园专栏;与央广中国之声合作推出的《国家公园·两天一夜》系列直播节目,场均触达量突破1.2亿;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夏至·国家公园》直播活动总点击量突破3亿次;与腾讯联合制作发布的国家公园主题曲《最珍贵的你》,单日全网曝光量超2800万;首张中国国家公园12.5亿像素VR全景照片获得广泛好评。结合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等关键节点,在央视、新华网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部属、局属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宣传报道。联合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我们的国家公园”专题展览,配合中国邮政集团,设计发行中国国家公园纪念邮票,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首批国家公园普通纪念币及金银纪念币设计。国家公园理念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深入人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