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走进中科院实验动物基地:每年150万只动物献身科研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座实验动物纪念碑
这里,每年约有150万只实验动物为科研而献身[图]
新华社上海1月3日电(记者张建松)婆娑的柳树下,一座庄重的实验动物纪念碑下方,放置了一个蓝色中英文铭牌:“谨以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这里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悠久历史的中国实验动物基地。
元旦假期,这里有8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精心照料着实验动物们。生活在这里的实验动物主要是大鼠、小鼠、豚鼠、地鼠、仓鼠、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等。每年,这里约有150万只实验动物“向死而生”,奔赴科研第一线,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
在人类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每一种新药的研发,必然首先要在动物体内试用;每一种新的生理现象的发现,绝大多数也来自于对动物的观察。到目前为止,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还无可替代。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为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廖侃研究员说。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搬迁到新址时,决定为实验动物们建立一座纪念碑。当时,这在我国科学界尚属首次。
在上海生科院实验动物中心,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在实验动物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由于科学研究要求,许多实验动物从生下来就需要“与世隔绝”,有的动物甚至从未接触过细菌和病毒。隔离设施包括“屏障设施”和“隔离器”两种。
走进上海生科院实验动物中心灰色的“隔离器”房,只见一个个白色的塑料隔离包密密麻麻、整齐排列,几位身穿绿色隔离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通过隔离包里伸出来的两个“隔离手臂”,小心翼翼地给实验动物们“打扫房间”。一尘不染的隔离包里,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大鼠和小鼠。
“隔离包不仅需要恒温、恒湿、恒压,进入隔离包里的空气都是经过三级过滤净化,实验动物们吃的饲料、喝的水和住的垫料,都要经过辐射消毒后才能送进去。”中心高级畜牧师施美莲介绍说。
针对不同的实验要求,这些实验动物的“级别”也不一样。最普通的是“清洁级”,供一般的科学实验研究;再高的是“SPF级”,要求实验动物身上无特异性病源微生物;有的科学家为了特殊的科学研究,要求实验动物具有免疫缺陷或基因改变,实验动物中心里生活了T细胞、B细胞等缺失的实验动物和近百个基因改变的实验动物品系。此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白内障、老化、睾丸间质瘤等疾病模型的实验动物。
据廖侃介绍,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约有1500多万只,科学界对实验动物的使用有严格的伦理规范。“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类理智与情感的升华。”廖侃说。
图片说明:
1月2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廖侃研究员在擦拭实验动物纪念碑。
廖侃在检查“隔离器”内的实验动物。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张建松 科技日报 2013-01-04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生态  生物多样性  图片  野生动物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